(一) 生態系:

A、 生態系的組成:

                  (1)  在一定空間內,生物群集和其生存的無機環境,透過物質循環與能量流轉彼此交互作用、互相依存而構成的一個功能單位。

                  (2)  生態系的組成條件:

甲、 生物群集+生存環境形成生態系。

乙、 生態系可大可小,但需具有主要的生物成員(生產者及分解者)

丙、 成員一起生活,並能獲得基本的穩定狀態(為時短暫亦可)

丁、 生態系可自然形成,如森林、溪流等;亦可以是人工營造,如農田、魚池、水庫等。

B、 影響生態系的因素:

                  (1)  生物因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甲、 生產者:

(a)  能利用外在能量,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亦稱為自營生物。

(b)  光合自營:直接利用太陽輻射能進行光合作用,如光合細菌、藻類、綠色植物。
大多數生態系的生產者屬於此類。

(c)  化學自營:將無機物氧化而獲得能量,以合成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如化學合成細菌(亞硝化細菌、硝化細菌、硫化菌等。

乙、 消費者:

(a)  直接或間接經由生產者身上得到物質與能量,亦稱為異營生物。

(b)  初級消費者:以生產者為食的草食性動物。

(c)  次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肉食性動物,如青蛙、螳螂、狼等。

(d)  清除者:以動、植物死後屍體碎片為食,為廣義的消費者。如:禿鷹、馬陸等。

(e)  特例:

1.  雜食性動物:
可以動物或植物為食的消費者,為初級或更高級消費者。
如:瀰猴、山豬、蟑螂等。

2.  捕蟲植物:
主要為生產者(行光合作用),亦可為消費者(攝食昆蟲以補充氮源)

丙、 分解者:

(a)  分泌酵素至體外將有機物分解(如:生物遺體、排遺物和排泄物),以獲得生活所需的材料,如:腐生細菌、腐生真菌等。

(b)  若沒有分解者,動物和植物的遺體便堆積起來,影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轉。

                  (2)  非生物(理化)因子:

甲、 物理因子:太陽輻射能、水、大氣、溫度和土壤、風、高度等。

乙、 化學因子:溶氧量、營養鹽、酸鹼度、土壤成分等。

丙、 太陽輻射線:

                                     (a) 地球上絕大部分的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太陽輻射能。

                                     (b) 太陽輻射能是由多種波長不同的光波所組成,其中波長400700奈米(nm)的光可被我們的肉眼看見,稱為「可見光」。

                                     (c) 部分可見光,例如:紅色光或藍色光被綠色植物的光合色素所吸收,經光合作用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醣類等有機物中。

                                     (d) 太陽輻射能亦能影響植物生長,例如:生長在陽光不足處的植物,莖細長軟弱,葉片則發育不良。

                                     (e) 陽光的照射量也會影響藻類的分布,例如:藻類大多分布在接近表面的水層,在海平面200公尺以下的地方,因為沒有陽光,所以幾乎沒有藻類。

丁、 水:

                                     (a) 陸地上的水大多來自雨水,水並非均勻分布在地球表面,河、海和湖泊中水最多,而沙漠中則甚少。

                                     (b) 陸生的動、植物為了防止水分的散失,各發展出特殊的構造,例如:植物表面有角質層,爬蟲類動物身體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構造,如:鱗片和骨板。

戊、 大氣:

                                     (a) 大氣中儲存著許多生物所需要的氣體,例如:二氧化碳、氧氣和氮氣等。

                                     (b) 二氧化碳為植物光合作用所需,氧氣則是生物呼吸作用所需。

                                     (c) 若干微生物能將大氣中的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d) 風可以協助植物的蒸散作用、傳粉、和種子的散布。

己、 土壤:

                                     (a) 土壤=土粒(岩石風化的碎屑)+腐植質(微生物分解動植物的遺體)

                                     (b) 土壤為大部分生物棲息的場所。

                                     (c) 土壤含有水分、礦物質(供生長發育)、空氣(呼吸)和微生物(分解)

                                     (d) 土壤的結構、酸鹼度和礦物組成會影響生活其上的生物種類,如:蟻獅在含水量較少的沙質土壤中生活。

                                     (e) 土壤除了可固定植物體外,其中的空氣可供植物的根行呼吸作用,水分與礦物 質可被根吸收,以供給植物生長與發育。

                                      (f)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真菌等,能分解有機物以促進物質的循環。

庚、 溫度:

                                     (a) 為限制生物分布的因素。

                                     (b) 自然環境中的固體、氣體和液體都能吸收太陽輻射能,以增加溫度。

                                     (c) 大多數生物不能忍受激烈的溫度改變,因此每種生物有其一定的棲地,比較寒帶和熱帶的生物,可發現某種類和形態具有相當的差異。

8988

生物因子

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音

營養來源

自行合成
(
自營生物)

依賴其他生物

(異營生物)

分解生物遺體和排泄物

(異營生物)

定義

能自行合成有機養分

1. 光合自營:利用光能

2. 化合自營:利用化學能

直接攝取體外的有機物

1. 分泌酵素分解體外物 質,再吸收養分。

2. 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物質循環

無機物有機物

有機物有機物

有機物無機物

生物種類

1. 原核生物界:藍綠菌、光合細菌、硝化菌、硫化菌

2. 原生生物界:藻類

3. 植物界:綠色植物

4. 化合細菌

動物、寄生細菌或真菌、
共生細菌

腐生細菌、黏菌、
腐生性真菌

特點

1. 光合作用能製造養分(葡萄糖)及釋出氧氣。

2. 自然界中約90%的光合作用靠藻類完成。

3. 捕蟲植物(如毛氈苔、豬籠草、捕蠅草等)生活在缺氮的貧瘠土地,所以需要捕捉昆蟲補充氮源,但仍需行光合作用,製造營養。

1. n級消費者乃是攝食(n1)級消費者的動物。

2. 草食性動物為初級消費者。

3. 肉食性動物為次級消費者或更高級消費者。

4. 清除者:吃動物屍體或植物殘體,如:禿鷹、馬陸。

5. 寄生植物(如:菟絲子)亦屬於消費者。

1. 腐生:分泌酵素至體外將屍體或排泄物分解完後,再吸收入生物體內。

2. 避免自然界中屍體和排泄物的累積

A、 生產者可將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而分解者可將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故稱生產者及分解者為生命世界與非生命世界的橋梁。

B、 生態系特點:

                  (3)  無一定的大小,大至整個地球,小至一個水族箱。

                  (4)  可以是自然形成,如:森林、溪流;
亦可以是人為營造,如:農田、水庫。

                  (5)  除了能量的來源,生態系本身是可以自給自足。

                  (6)  生態系中的生物與環境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

                  (7)  生態系無論在空間上或時間上都具有連續性。

 

(二) 食物鏈與食物網

A、 食物鏈:

生物間依照「掠食者」和「被掠食者」的食性關係,將生產者到各級消費者之間建立成單向且直鏈的關係,稱為食物鏈。

種類

定義

實例

捕食食物鏈

始於生產者

稻田:水稻稻蝗澤蛙

林地:樹螳螂麻雀

碎屑食物鏈

始於死的生物或有機碎屑

紅樹林:樹葉碎屑招潮蟹小白鷺

腐生食物鏈

始於腐爛的生物遺體

腐葉蚯蚓鼴鼠

寄生食物鏈

始於較大型的動物

水鹿壁虱細菌

                  (1)  若環境中具有有毒物質,往往也會隨著食物鏈的形式逐層累積,稱為生物累積作用(生物放大作用)

B、 食物網:

                  (1)  食物鏈交錯縱橫,構成食物網。

                  (2)  食物鏈的食性方向,即為能量流轉方向。

                  (3)  若食物網中的某類生物突然減少,則該類生物的功能可由他種生物來替代,以維持生物間的穩定狀態。

                  (4)  食物網愈複雜,生態系自我調節能力愈強,生態系就愈穩定。

 

(三) 能量的流轉

A、 在食性關係中,每個階層都在進行能量的轉換和流轉。

B、 能量以輻射能、化學能和熱能等形式存在,可以互相轉變。

C、 營養階層:

                  (1)  定義:依照生物的食性關係,將群集中所有族群分成不同營養階層。

                  (2)  階層定位:生產者第一營養階層,
         
初級消費者(草食性動物)→第二營養階層,
         
()級消費者(肉食性動物)→第三(或更高)營養階層,
         
雜食性動物難定位。

D、 生態棲位(生態地位)

                  (1)  定義:物種在群集中的角色、功能、棲所、營養階層,和對其他生物與環境之影響稱之。

                  (2)  重要性:

甲、 同一生態環境中,每種生物的生態棲位都是獨一無二,且無高、低之分。

乙、 每種生物的獨特生態棲位,才能形成複雜的食物網,並維持生態系的穩定。

丙、 生態棲位不僅是指一個物種分布與存活的環境條件,也包括該物種與其他生物的交 互作用型式。亦即在生態系中扮演的功能角色,故每一物種因棲息地、食物來源、 競爭者種類和數目、主要生存空間、活動時間、成長和繁殖方式等不同,其生態地 位也不同。

                  (3)  實例:

甲、 一山不容二虎:生態棲位愈接近,競爭性愈大。

乙、 同一生態系中的兩種生物不可能有相同的生態棲位;不同種的生物在不同生態系中,可能有相同的生態棲位。

E、 生產者:太陽輻射能化學能(存在醣類中)

F、 消費者:化學能(葡萄糖)→化學能(ATP)→熱能、動能、光能、電能等。

G、 能量流動的特性: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且不能循環。

H、 十分之一定律(10%定律)

                   (1)  能量在傳遞過程中扣除未被取食、消化、吸收,及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由一營養階層轉移到另一營養階層的10 能量 流失90 %,僅有10%由上階層傳至下一階層,即其中有將近90%變成熱能耗損。

                   (2)  生物攝食總能量-生物本身生存所需能量-轉換過程的耗損=10 生物攝食總能量。

                   (3)  愈往食物鏈的高層,所能利用的能量便愈少,當能量過少時,食物鏈便終止;所以,通常到三級消費者時,食物鏈便終止,很少有四級以上的消費者。

                   (4)  食物鏈的營養階層愈多,所損耗的總能量也愈多,在資源的利用上較不經濟。

          例如:
                
[食物鏈甲的能量利用效率較高。

8990

 

I、 8989能量塔:

                   (1)  在一個自然環境中為維持各階層生物的穩定,愈低階層生物的能量總和愈大,愈高階層生物的能量總和愈小。如此形成一個金字塔狀的能量關係,稱為「能量塔」。

                   (2)  符合「10%定律」,即能量每傳遞一階層,約減少為原來的10%。

 

(四) 物質的循環

A、 物質(元素)可在生命世界和自然環境間周而復始的循環。

B、 生物體由各種元素組成,以化合物或離子的形式存在。其中,人體含量最豐富的元素有四種:OCHN

C、 碳循環:

                  (1)  又稱為碳一氫一氧循環。

                  (2)  碳元素是組成生物體醣類、脂質、蛋白質及核酸等有機物的主要成分,也存在於大氣的CO2及岩石的碳酸鹽中。

                  (3)  8986碳元素的傳遞:

甲、 二氧化碳經光合作用轉化成植物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經動物的攝食,這些物質再進入動物體內。

乙、 這些生物體內的碳元素會經生物的呼吸作用與細菌和其菌的分解作用,又釋回自然環境中。

丙、 火山爆發、燃燒化石燃料及有機物經分解作用後,均會產生CO2進入大氣。

丁、 物質的燃燒也會影響到自然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戊、 碳循環簡圖:

            

                  (4)  氮循環:

甲、 含氮的有機物:蛋白質、核酸。

乙、 氮的來源:大氣中含78%的氮氣,但一般動、植物皆無法直接利用。

丙、 氮元素的傳遞:

(a)  固氮作用:

1.  生物固氮:固氮菌(如:根瘤菌)及有些藍綠菌(如:念珠藻)可在體內將空氣中的氮氣(N2).轉換成氨(NH3)

2.  閃電固氮:空氣中的氮氣,可經由閃電及雨水變成硝酸鹽(NO3)進入土壤。

3.  工業固氨:經由人為化學方法製成尿素和硝酸鹽等肥料。

(b)  硝化作用:

(c)  脫氮作用(去硝化作用)
在缺氧情況下,硝酸鹽會經脫氮菌還原成氮氣而釋回空氣中,繼續循環。

(d)  氨化作用:遺體或排泄物中的胺基酸和蛋白質,經細菌或真菌的分解轉變成氨。
       

(e)  植物體大多吸收銨鹽(NH4)及硝酸鹽(NO3),並經由同化作用轉變成胺基酸及蛋白質而櫃物被動物攝食後,變成動物體內的胺基酸及蛋白質。

(f)  氮循環中的微生物:

甲、 進行固氮作用的固氮細菌(好氧細菌)

乙、 進行硝化作用的硝化菌及亞硝化菌(好氧細菌)

丙、 進行去硝化作用(脫氮作用)的去硝化細菌(厭氧細菌)等。

丁、 氮循環簡圖:

            

 

(五) 生態系的動態平衡:

A、 定義:生態系中各生物族群間以及生物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達到穩定平衡的狀態。

B、 條件:

(1)  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

(2)  生態系其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C、 特色:

(1)  達生態平衡的生態系,其生物歧異度、生物量和生產量都較大。

(2)  生物群集仍有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能量仍不停的流轉,物質也不斷的循環,是一種動態平衡。

(3)  食物網愈複雜,自我調節的能力愈大,對環境變動和外力干擾的忍受度也愈高。

(4)  生態平衡的破壞:

甲、 生態系如果受到人為或天然的衝擊過大,而超出該生態系的容忍極限時,就可能失去平衡,而危及其中生物的生存,最後將導致整個生態系的崩潰。

乙、 天然因素:火山爆發、地震、颱風、水災、旱災、海嘯等。

丙、 人為干擾:棲地過度開發、環境汙染、入侵外來種引進等。

丁、 生態系在破壞後,往往需要歷經漫長的時間來調適、恢復、重建後的生態系,可能和原來的生態系大不相同。
例如:全球氣候變遷、土地沙漠化、土壤酸化以及動、植物的滅絕,都是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的後果。

 

【題組】一生態系中包不同營養階層的生物。它們彼此關係常可用能量、個體數或生物量等參數來作圖。這種關係圖在多數情況下呈一塔狀結構,因此被稱為生態塔。常見的生態塔呈金字塔形;然而在海洋中,藻類和以它們為食的魚類所形成的生態塔,卻可能呈現如右圖的倒金字塔形。試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兩題:

(   )1. 圖中的倒金字塔形生態塔,最可能是利用下列哪一項參數(單位)作圖出來的?
(A)
能量(卡/平方公尺)  (B)能量(千卡/平方公尺)  (C)能量(焦耳/平方公尺)  (D)生物量(克/平方公尺)  (E)個體數(個體/100平方公尺)

【答案】:(D)

【解析】:(A)(B)(C)能量塔只能是正立金字塔。
(E)
也較可能是正立金字塔。只有(D)藻類的總生物量可能小於魚類。

 

(   )2. 圖中的生態塔,會呈倒金字塔形的最可能原因,為下列哪一項?
(A)
魚類因海洋汙染,而突變增多  (B)魚類的食量大,使藻類所剩無幾  (C)海洋生態系中有許多種魚能直接固定光能  (D)在海洋生態系中,魚類因生物累積作用而變多  (E)藻類的光合作用效率極高且繁殖快速,所以可以支持重量遠大於自身的魚類

【答案】:(E)

【解析】:(A)魚類較可能因海洋汙染而減少。(B)不合理,魚類不會把藻類吃完,而使自己無食物來源。  (C)動物都無法直接將光能固定。  (D)與生物累積作用無關。

 

【題組】參考下面兩種不同海洋生態系中食物鏈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食物鏈甲:藍綠藻磷蝦
        
食物鏈乙:藻類浮游動物小蝦小魚中型魚鯊魚
                       
軟體動物烏賊海豚

(   )1. 關於這兩種食物鏈的敘述,何者正確?
(A)
乙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為海豚  (B)維持甲食物鏈需要較多的能量  (C)甲食物鏈可能位於深海,乙食物鏈可能位於潮間帶  (D)維持兩食物鏈的主要能源為太陽輻射能

【答案】:(D)

【解析】:(A)乙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為鯊魚。  (B)食物鏈愈長,需要的能量會愈多,因此維持乙食物鏈需要較多的能量  (C)甲食物鏈可能位於深海,乙食物鏈可能位於潮間帶  (D)維持兩食物鏈的主要能源為太陽輻射能。

 

(   )2. 假設每一個食物階層轉移能量為10%,兩食物鏈各有10公噸的最高級消費者。維持甲食物鏈生產者每天需2 ´ 1011大卡的能量,維持乙食物鏈的生產者每天約需多少千卡能量?
(A)2
´ 106  (B)2 ´ 109  (C)2 ´ 1011  (D)2 ´ 1014

【答案】:(D)

【解析】:食物鏈甲:藍綠藻(2x1011千卡)→磷蝦(2x1010千卡)→(2x109千卡)
甲乙食物鏈的最高級消費者能量相同,皆為 2x109千卡
食物鏈乙:藻類(2x1014千卡)→浮游動物(2x1013千卡)→小蝦(2x1012千卡)→小魚(2x1011千卡)→中型魚(2x1010千卡)→鯊魚(2x109千卡)

 

06-02-22【題組】右圖為一生態系中的食物網,請根據下圖回答下列五題。

(   )3. 上圖為一生態系中的食物網,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蛙與蟹都可視為次級消費者  (B)蛙和魚的生態地位不同  (C)白鷺鷥為最高級消費者  (D)此食物網中共有5條食物鏈。

【答案】:(A)

【解析】:水草蟹,為初級消費者;水草昆蟲蛙,為次級消費者。
同一生態系中,不同生物的生態地位不同,白鷺鷥為最高級消費者。
水草白鷺鷥;  水草白鷺鷥;  水草昆蟲白鷺鷥;
水草昆蟲白鷺鷥;  水草昆蟲白鷺鷥;共5條食物鏈。

 

(   )4. 此食物網中的昆蟲和螃蟹兩生物的關係為
(A)競爭  (B)互利共生  (C)掠食  (D)寄生。

【答案】:(A)

【解析】:昆蟲和螃蟹有共同的食物來源,都是水草,因此兩者為競爭。

 

(   )5. 此食物網中何者的生物量最多?
(A)水草  (B)昆蟲  (C)  (D)  (E)白鷺鷥。

【答案】:(A)

【解析】: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生產者的能量必定最多,因此水草最多。

 

(   )6. 若該區水源受到重金屬汞的汙染,則下列何者體內汞的濃度最高?
(A)
水草  (B)昆蟲  (C)  (D)  (E)白鷺鷥

【答案】:(D)

【解析】:生物放大作用,亦為毒性累積作用,愈高級的消費者,毒性的累積量會最大。

 

(   )7. 下列何者最符合據此食物網所畫出的能量?(A)
06-02-23

【答案】:(A)

【解析】:能量塔的形式必定為下寬上窄的正金字塔形狀。

 

06-02-24【題組】下圖為特定食物鏈依相對數量(個數/單位空間),所繪製的生態塔。

(   )1. 下列哪一食物鏈的情況,能代表此生態塔?
(A)
羽蝨  (B)絛蟲  (C)水草  (D)毛蟲

【答案】:(D)

【解析】:如圖,此生態塔為數量塔,每單位空間內存在的個數以初級消費者最多,生產者最少。
一棵樹有100隻的毛毛蟲,被10隻鳥吃掉,這是合理的。

 

(   )2. 有關此生態塔的敘述何者錯誤
(A)若繪製為能量塔,其利用的單位為克/單位空間  (B)生產者將能量轉給初級消費者,能量約散失90%  (C)其生物量塔為上層小、下層大的形式  (D)其能量塔為上層小、下層大的形式。

【答案】:(A)

【解析】:

 

06-02-27【題組】一草原生態系內的甲、乙、丙、丁四種生物形成一條食物鏈,附圖為在某一時間分別測得這四種生物所含的有機物總量。請你根據附圖回答下列問題:

(   )3. 下列何者為此四種生物的生物量(質量)塔?

【答案】:(D)

【解析】:

 

(   )4. 如果在某一段時間內,乙族群變大,將會引起下列何種情況?
(A)甲族群變小,丙、丁族群變大  (B)甲、丙、丁族群變大  (C)甲、丁族群變小,丙族群變大  (D)甲、丁族群變大,丙族群變小。

【答案】:(A)

【解析】:

 

27【題組】下圖為碳循環的部分示意圖,回答(1)(2)題。

(   )1. 甲、乙各代表何種作用?
(A)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B)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燃燒作用  (D)燃燒作用、分解作用。

【答案】:(B)

【解析】:甲吸收太陽能將CO2合成葡萄糖,此為光合作用。
乙將葡萄糖氧化,產生CO2,此為呼吸作用。

 

(   )2. 乙作用所放出之能量,貯存於下列哪一種物質中?
(A)
葡萄糖  (B)澱粉  (C)DNA  (D)ATP

【答案】:(D)

【解析】:呼吸作用將葡萄糖的能量轉化成ATP,並釋放出CO2ATP可以提供生物體同化作用所需的能量。

 

06-02-29【題組】右圖為氮循環的示意圖,依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   )1. 下列哪些步驟所參與的微生物皆屬於生產者?
(A)
乙、戊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答案】:(D)

【解析】:丙將NH4轉化成NO2,為生產者,丁將NO2轉化成為NO3,為生產者。
甲為固氮作用,為消費者;戊為缺氧狀態下,將NO3轉化成CO2,為消費者。
乙將NH3轉變成NH4,乙為水。

 

(   )2. 氮循環中哪些含氮化合物可以為植物根部利用?
(A)NO2  (B)NH3  (C)N2  (D)NH4

【答案】:(D)

【解析】:植物的根部能吸收NH4NO3離子。

 

(   )3. 在氮循環中,哪一作用不需要微生物參與?
(A)  (B)  (C)  (D)戊。

【答案】:(B)

【解析】:乙將NH3轉變成NH4,乙為水,不是微生物。

 

(   )4. 下列關於氮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氮無法直接為一般動、植物體所利用  (B)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是一種與植物共生的真菌  (C)氮在土壤中必須轉換成硝酸鹽,始能為生物體吸收  (D)微生物中只有土壤中的硝化細菌,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答案】:(A)

【解析】:(A)一般的動植物無法直接利用氮氣。  (B)根瘤菌是一種與豆科植物共生的細菌。 
(C)
氮在土壤中可以轉換成銨鹽(NH4)或硝酸鹽(NO3),始能為生物體吸收。 
(D)
微生物中包含大氣中的固氮細菌及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可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題組】右圖表X元素的循環,甲、乙、丙、丁、戊表五種不同的生物,據圖回答問題。

(   )1. 06-02-30X為氮,則甲主要吸收下列哪些化合物?(有二答)
(A)N2  (B)NH3 
(C)NH4  (D)NO2  (E)NO3

【答案】:(C)(E)

【解析】:當X為氮時,甲為生產者,甲可吸收NH4NO3

 

(   )2. X為何種元素時,可以直接以氣體的形式進入甲?
(A)  (B)  (C)  (D)  (E)鉀。

【答案】:(A)

【解析】:X為碳時,植物()可吸收氣態的CO2

 

(   )3. 下列哪些生物在生態上可以扮演甲的角色?(有二答)
(A)
馬陸  (B)豬籠草  (C)香菇  (D)硝化菌  (E)菟絲子。

【答案】:(B)(D)

【解析】:甲為生產者,因此甲可以是豬籠草(光合自營),可以是硝化菌(化學自營)

 

(   )4. 下列哪些生物在生態上可以扮演戊的角色?
(A)
馬陸  (B)豬籠草  (C)香菇  (D)硝化菌  (E)菟絲子。

【答案】:(C)

【解析】:戊為分解者,可能是香菇。
馬陸為清除者(消費者),豬籠草、硝化菌為生產者,菟絲子屬於寄生植物,為消費者。

 

【題組】某生態系的食物網如右圖,請回答下列2題:

(   )1. 右圖表示某生態系的食物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貓頭鷹最高可為六級消費者  (B)貓頭鷹大量增多時,狐可能瀕臨滅絕  (C)蟾蜍提供蛇的能量較鼠提供的能量多  (D)這個食物網中共有6條食物鏈。

【答案】:(B)

【解析】:貓頭鷹和狐有共同食物來源,當貓頭鷹大量增加,使得狐的競爭增加,可能導致狐的生存受威脅,導致滅亡。
貓頭鷹最多為5級消費者(吃草昆蟲→蜘蛛→蟾蜍→蛇→貓頭鷹)
食物鏈愈短時,消耗的能量愈少,獲得的能量愈多。
圖中的食物鏈至少超過6條。

 

(   )2. 承上題,若草的總能量為200,000焦耳,狐的總能量有多少?
(A)2,000  (B)2,200  (C)2,220  (D)2,222 焦耳。

【答案】:(A)

【解析】:草(200,000焦耳)→鼠(20,000焦耳)→狐(2,000焦耳)

 

【題組】28右圖是氮循環示意圖,回答下列三題。

(   )1. 圖中何者是生產者?何者是分解者?
(A)
生產者是丁,分解者是戊  (B)生產者是丁,分解者是丙  (C)生產者是乙,分解者是丙  (D)生產者是乙,分解者是戊。

【答案】:(C)

【解析】:植物可以吸收NH4NO3+,因此以為植物,為生產者。甲為消費者,丙為分解者。

 

(   )2. 圖中何者可能是根瘤菌?
(A)
  (B)  (C)  (D)己。

【答案】:(B)

【解析】:根瘤菌進行固氮作用,將空氣中的氮氣N2,轉變為NH3,因此為丁。

 

(   )3. 圖中何種生物對土壤的肥沃程度沒有幫助?
(A)
  (B)  (C)  (D)己。

【答案】:(C)

【解析】:戊為脫氮細菌,將NO3轉變為大氣中的N2,使土壤中的NO3減少,降度土壤中所含的養分。

 

【生物因子】

(   )1. 糞金龜除了以糞便為食之外,有許多種類也會取食腐爛的屍體,這樣的營養方式在生態學上為扮演何種角色?
(A)
分解者  (B)生產者  (C)清除者  (D)以上皆非。

【答案】:(C)

【解析】:消費者以糞便或腐爛的屍體為食物者,稱為清除者。

 

(   )2. 有關生物的角色與功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生產者皆可行光合作用,以自行合成有機養分  (B)消費者皆為肉食性動物,會利用其他生物為食  (C)清除者皆屬於分解者,可分解並清除生物遺體  (D)分解者皆可分泌酵素,將有機體分解為無機物

【答案】:(D)

【解析】:(A)生產者不一定皆可行光合作用,有化學自營生物,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質,例如硝化菌。  (B)初級消費者以植物為食物,因此不一定為肉食性動物  (C)清除者皆屬於消費者,可分解並清除生物遺體。

 

(   )3. 有關自然界的生產者,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生產者指的是可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  (B)生產者指的是可自行將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的生物  (C)藻類與真菌的共生體稱為地衣,藻類可將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為生產者  (D)菟絲子是攀附於綠色植物上的生產者,兩者之間的關係為片利共生。

【答案】:(C)

【解析】:

 

(   )4. 有關生產者的定義,何者正確?
(A)
生產者就是植物  (B)生產者就是細菌  (C)能消耗能量得到養分者即為生產者  (D)能自行合成有機養分者即為生產者

【答案】:(D)

【解析】:能自行合成有機養分者即為生產者,包含光合自營生物,例如:綠色植物、藻類、藍綠菌等;及化學自營生物,例如:硝化菌、亞硝化菌、甲烷菌等古菌。

 

(   )5. 請將下列生物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加以分類:
蕈類; 赤腹松鼠; 大冠鷲; 紅豆杉;
腐生細菌; 菟絲子; 硝化細菌; 蜜蜂。 
(A)々ぃゝゞあいヾぁ  (B)ヾ々ぃゝゞあい  (C)々あぃいゝゞヾぁ  (D)ヾ々あぃいゝゞ

【答案】:(A)

【解析】:

 

(   )6. 捕蠅草及豬籠草在生態學上扮演何種角色?(有二答)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清除者。

【答案】:(A)(B)

【解析】:捕蠅草及豬籠草含咬葉綠素能行光合作用,因此為生產者,但因缺少氮元素來源,因此必須以捕食昆蟲補充氮元素,因此亦為消費者。

 

(   )7. . 生產者;乙. 消費者;丙. 清除者;丁. 分解者。以上連接生命世界和環境的兩大橋樑是 
(A)
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乙、丁。

【答案】:(C)

【解析】:生產者將無機物質轉化成有機物質,進入生命世界;分解者將有機物質轉化成無機物質,使元素進入大自然。

 

(   )8. 在臺灣中海拔森林底下可見一種沒有葉綠素的腐生植物:水晶蘭,這種鹿蹄草科的植物在生態學上的分類屬於何者?
(A)
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清除者。

【答案】:(B)

【解析】:沒有葉綠素的腐生植物自己無法行光合作用合成養分,只能吸取別人的養分,作為自己的食物來源,因此為消費者。

41

(   )9. 右圖為自然界碳、氫、氧循環的簡圖,甲、乙、丙各代表何種生物?
(A)
甲為生產者、乙為分解者、丙為消費者  (B)甲為消費者、乙為分解者、丙為生產者  (C)甲為分解者、乙為生產者、丙為消費者  (D)甲為生產者、乙為消費者、丙為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   )10. 下列有關生命世界組成的敘述,何者正確?
(A)
所有植物皆能用日光能行光合作用,故為生產者  (B)草食動物也是掠食者  (C)捕蟲植物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D)生產者和分解者是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的兩大橋梁

【答案】:(D)

【解析】:

 

(   )11. 若某一地區的蝗蟲因病毒感染而全部死亡,則下列何者最先受害?
(A)
分解者  (B)生產者  (C)初級消費者  (D)次級消費者

【答案】:(D)

【解析】:

 

(   )12. 有關消費者的特性,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皆可獨立生活  (B)皆由外界獲得有機養分  (C)皆以其他動物為食  (D)皆以活體生物為能量來源。

【答案】:(B)

【解析】:

 

(   )13. 下列有關清除者和分解者的比較,何者不正確?
(A)
兩者均可利用動、植物殘體以獲得養分  (B)清除者會將酵素分泌至體外,分解後再吸收  (C)分解者體型通常較清除者為小  (D)兩者皆有利於元素的循環。

【答案】:(B)

【解析】:清除者屬於消費者,直接攝取動物的排泄物或屍體為食物進入體內,例如:禿鷹、馬陸等。分解者則將蕭素分泌體外,將物質先分解之後再吸收。

 

(   )14. 沙漠植物的開花和下列哪一非生物因子最有關係?
(A)
光線  (B)土壤  (C)雨水  (D)溫度。

【答案】:(C)

【解析】:影響沙漠地區的生物生長,最重要因素是雨量,有即時充沛的雨水,生物便可活躍生長。

 

(   )15. 影響族群密度中,下列敘述何者與溫度無關?
(A)
臺灣地區引起日本腦炎的三斑家蚊,在嚴寒的冬天常是絕跡的  (B)櫻花鉤吻鮭無法在大甲溪中、下游流域生存  (C)沙漠地區雨後植物可在短期內開花結果完成生活史  (D)春天時,臺灣的黑面琵鷺族群密度為零。

【答案】:(C)

【解析】:

 

(   )16. 下列哪一項非生物因子對動物分布的影響最小?
(A)
  (B)土壤  (C)溫度  (D)光線。

【答案】:(B)

【解析】:

 

(   )17. 有關分解者與清除者的比較,何者正確?
(A)兩者均為異營生物  (B)兩者均能將生物遺體及糞便轉變成無機養分  (C)分解者只分解遺體,清除者則分解糞便  (D)分解者為植物,清除者為動物。

【答案】:(A)

【解析】:分解者和清除者都能分解生物的遺體,但是營養方式不同。
清除者直接將生物遺體攝食進入體內再消化分解;
分解者先分泌酵素,在體外先將生物遺體分解,再攝食吸收。
清除者無法將有機物轉變成無機物質。

 

(   )18. 一般來說,人造林較天然森林不穩定,易發生大規模的病蟲害,最可能的原因為何?
(A)
人造林的樹間距較密  (B)人造林的鳥類較少  (C)天然林受人為干擾較少  (D)天然林自動調節能力較強

【答案】:(D)

【解析】:

 

(   )19. 有關清除者的特性,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會分泌酵素,分解並清除有機體  (B)皆以動物遺體為食  (C)是生命世界和無生命世界的橋樑之一  (D)屬於消費者

【答案】:(D)

【解析】:

 

(   )20. 若生物圈移去所有的分解者,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短期內生命世界占用的地球物質愈來愈多  (B)長期而言綠色植物先死亡,然後動物餓死  (C)消費者愈來愈多  (D)生物的遺體愈來愈多。

【答案】:(C)

【解析】:若失去了分解者,則地球上的生物無法分解回歸大自然,則地球上能利用的元素將愈來愈少,動物或植物的屍體將愈來愈多。長期而言,植物因無法獲得充足的無機物而死亡,而動物則因缺乏食物來源,亦將餓死。

 

(   )21. 下列何者是讓元素可以在自然環境和生物體間循環利用的關鍵?
(A)
生產者和消費者  (B)消費者和分解者  (C)分解者和生產者  (D)清除者和分解者。

【答案】:(C)

【解析】:生產者將自然界的無機物質轉化成生命世界的有機養分,分解者將生命世界的有機養分轉化成無機物質回歸大自然,使物質得到充分的循環。

 

(   )22.  (92學測)有些種類的青蛙,其蝌蚪在水中生活時,以水中的藻類為主食;但當水中有死魚時,牠們也會去啃食屍體。當蝌蚪變態成為青蛙時,主要是以各種植食性和肉食性昆蟲為食物。下列有關青蛙終其一生,在生態環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何者正確?
(A)
青蛙是初級消費者,也是清除者  (B)蝌蚪是初級消費者,也是分解者  (C)蝌蚪是初級消費者,也是次級消費者  (D)青蛙是次級消費者,也是三級消費者

【答案】:(D)

【解析】:食物鏈為: ,因此青蛙為二級或三級消費者。
蝌蚪吃藻類或死於,因此屬於初級消費者,或是清除者,不一定是二級或三級消費者。

 

(   )23. 菟絲子是一種缺乏葉綠素的開花植物,但可藉由吸附於其他綠色植物以取得養分,故菟絲子在生態系中的角色是下列何者?
(A)
生產者  (B)分解者  (C)消費者  (D)清除者。

【答案】:(C)

【解析】:菟絲子不能行光合作用,只能以寄生方式攝取其他職務的養分,因此為消費者。

 

(   )24.  (91學測)下列有關生物在自然生態系中所扮演角色的敘述,何者錯誤
(A)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將銨鹽轉變成硝酸鹽,屬於分解者  (B)紅樹林的招潮蟹撿食泥土中的碎屑,屬於清除者  (C)非洲草原的野狗掠食野牛,屬於消費者  (D)鳥巢蕨附生於樹幹上,屬於生產者。

【答案】:(A)

【解析】:(A)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將銨鹽轉變成硝酸鹽,屬於生產者。

 

(   )25. 下列有關消費者的敘述,何者錯誤
(A)
為食物鏈或食物網的主要組成因子  (B)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C)依其所食的生物特性,可訂為不同等級的消費者  (D)必為動物

【答案】:(D)

【解析】:消費者不一定是動物,菟絲子為植物,但缺乏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合成養分,只能以寄生方式攝取養分,屬於消費者。

 

(   )26. 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的關係,何者正確?
(A)
生態系的平衡與主要優勢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有關,而其他微小的微生物則可有可無  (B)每一種生物的生態地位皆無可替代,必須彼此配合,生態系的功能才能正常運作  (C)生態平衡,主要與生態系中的理化因子有關,與生物多樣性無太大關係  (D)生態系之中,生物種類愈多,則生態系中彼此的作用就愈複雜,系統也就愈不穩定。

【答案】:(B)

【解析】:(A)生態系的平衡與主要優勢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有關,即使微小的微生物亦是重要的角色,有重要的生態地位。 
(B)
各種生物的生態地位無可替代,需彼此配合,生態系才能穩定發展。
(C)
生態的平衡,包含生態系中的理化因子與生物因子都相關。 
(D)
生態系中的生物種類愈多,彼此的交互作用愈複雜,系統愈穩定。

 

(   )27. 下列有關生物在自然生態系中所扮演角色的敘述,何者正確?
(A)土壤中的硝化細菌將銨鹽轉變成硝酸鹽,屬於清除者  (B)紅樹林的招潮蟹撿食泥土中的碎屑,屬於分解者  (C)非洲草原的野狗掠食野牛,屬於消費者  (D)鳥巢蕨附生於樹幹上,屬於消費者。

【答案】:(C)

【解析】:

 

(   )28. 有關各種生態系中食物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嘴角鴞是森林中較小型的動物,體長僅約22公分,是屬於較低階的消費者  (B)陸地生態系中由生產者產生的有機物較海洋的為多  (C)在自然界中毛木耳也是一種分解者  (D)態中分解者愈多,則食物網亦愈複雜。

【答案】:(C)

【解析】:(A)嘴角鴞為肉食性鳥類,屬於較高階的消費者,高級消費者和體型大小無關。 
(B)
地球上海洋面積大,因此海洋中的生產者產生的有機養分比陸地生態系中生產者產生有機養分多。  (C)自然界中毛木耳為真菌界的蕈類,能分泌酵素攝取養分,將有機物質分解成無機物質,回歸大自然,屬於分解者。  (D)態中消費者愈多,食性關係愈多元,食物網亦愈複雜。

 

(   )29. 下列有關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之角色敘述,何者正確?
(A)
分解者皆為細菌  (B)消費者皆為動物  (C)生產者皆為植物  (D)植物可以是消費者

【答案】:(D)

【解析】:(A)分解者包含細菌或真菌,原生生物界的原生菌,例如黏菌,亦為分解者。 
(B)
菟絲子亦為消費者,不一定是動物。  (C)藍綠菌為光合自營的生產者,硝化菌為化學自營的生產者,因此不一定是植物。  (D)菟絲子是消費者。

 

【食物網】

(   )1. 一個穩定的生態系,具有哪些特徵?
甲、有明顯的消長現象; 乙、消長不明顯;丙、生物種類少,食物網簡單;丁、生物種類多,食物網複雜。 
(A)
甲丙  (B)甲丁  (C)乙丁  (D)甲乙。

【答案】:(C)

【解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包含:群集達顛峰群集,生態環境不再改變,因此消長停止;此時的生物種類多,食性關係複雜,因此食物網複雜。

 

(   )2. 高爾夫球場可視為一生態系,但穩定度卻較自然生態系差,原因為何?
(A)
生產者較少  (B)食物網較簡單  (C)水土保持良好  (D)肉食動物種類太多。

【答案】:(B)

【解析】:

 

(   )3. 為何在生態系中,食物鏈愈長,食物網愈複雜,生態系愈穩定呢?
(A)
食物網愈複雜,所需能量愈小,生物群集穩定性愈低  (B)食物網愈複雜,所需能量愈小,生物群集穩定性愈高  (C)食物網愈複雜,所需能量愈大,生物群集穩定性愈低  (D)食物網愈複雜,所需能量愈大,生物群集穩定性愈高

【答案】:(D)

【解析】:食物網愈複雜,生物的種類愈多,所需的總能量愈大,而生物間的食性關係愈複雜,彼此間食性的取代性愈大,因此當環境變動時,生物的食物來源選擇性大,生態系的穩定系愈大。

 

(   )4. 06-02-11海洋中鮭魚的食物鏈如下圖,關於食物鏈的敘述,何者正確?
(A)
鮭魚可能為初級、二級、三級或四級消費者  (B)鮭魚的食性層次可能會影響到其生產量  (C)能量的流動是由藻類流向鮭魚,可再由鮭魚流回藻類  (D)若海洋中有重金屬汙染,各階層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應相等。

【答案】:(B)

【解析】:(A)鮭魚不吃藻類,不是初級消費者。  (B)鮭魚的食物來源充足,其生產量會增大,因此各層級的生物影響到鮭魚的總數量。  (C)能量的流動為單向,由藻類流向鮭魚,無法再流回藻類  (D)若海洋中有重金屬汙染,愈高階層生物體內重金屬濃度愈高。

 

(   )5. 要維持一穩定食物網,其所需能量來自於何者?
(A)
整個生態系中物質循環的效率  (B)土壤中固氮細菌作用的能力  (C)每一營養階層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熱能  (D)生產者將光能轉換成化學能的效率

【答案】:(D)

【解析】:生態系內的能量來源,取決於生產者轉換太陽能的效率,若效率高,則生態系內的能量愈多,有充足的能量提供,生態系便能夠愈穩定。

 

(   )6. 06-02-12甲、乙、丙三人分別由不同的食物鏈獲取食物,如右圖,則三者獲得能量的多寡,何者正確?
(A)
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答案】:(B)

【解析】:食物鏈愈長,在自然界消耗的總能量愈多,因此獲得的總能量將愈少。

 

(   )7. 一個腐木的空洞中,溫度較外界低,底部積有水,洞內有原生動物、細菌、蘚苔植物、蜘蛛和蚯蚓,則這腐木空洞中的所有生物可稱為 
(A)群集  (B)族群  (C)食物鏈  (D)生態系。

【答案】:(A)

【解析】:腐木空洞中包含各種的生物,因此所有生物的集合,稱為群集。

 

(   )8. 海水魚有排鹽構造來排除過多的鹽分,但絕大多數的海水魚無法適應溪流的環境,主要原因何在?
(A)
無法適應水壓的改變  (B)無法適應鹽度的改變  (C)無法適應水溫的改變  (D)無法適應食物種類的改變。

【答案】:(B)

【解析】:海水魚魚法適應溪流生態環境,是因為魚類體內需要一定的鹽分濃度,在淡水溪流中,因鹽分濃度太低,使得魚的體內造成鹽分流失,因此難以生存。

 

(   )9. 食物網間的能量傳遞,大多以何種形式散失環境中?
(A)
化學能  (B)光能  (C)熱能  (D)動能。

【答案】:(C)

【解析】:

 

(   )10. 有關食物鏈的敘述,何者正確?
(A)
食物鏈的起始都是初級消費者  (B)生物間的掠食關係構成食物鏈  (C)食物鏈之間只有物質的流轉,無能量傳遞  (D)清除者不包含在食物鏈中。

【答案】:(B)

【解析】:

 

(   )11. 下列四條食物鏈中,哪一條所需的能量最多?
(A)
藻類小型甲殼類藍鯨  (B)藻類小型甲殼類鯊魚  (C)藻類小型甲殼類小魚烏賊  (D)藻類小型甲殼類烏賊鯊魚

【答案】:(D)

【解析】:

 

(   )12. 食物網中各營養階層間的能量傳遞,大約有多少的能量能轉移至下一階層生物體內貯存?
(A)100
  (B)90  (C)50  (D)10

【答案】:(D)

【解析】:依十分之一定律,各能皆的能量傳遞過程,僅10%的能量能傳遞至下一階層,其餘的能量皆大量流失。

 

(   )13. 某群集的食物鏈為:綠藻水蚤小魚大魚人,在此條食物鏈中,如果人要增加1,000大卡,則須消耗的綠藻約為幾大卡?
(A)104  (B)105  (C)106
 (D)107  大卡。

【答案】:(D)

【解析】:綠藻(107大卡)→水蚤(106大卡)→小魚(105大卡)→大魚(104大卡)→(103大卡)

 

(   )14. 為了維持以下四種海洋生態系食物鏈,哪個選項所需能量最多呢?
(A)藻類磷蝦小魚竹筴魚烏賊鯊魚  (B)藻類小魚竹筴魚烏賊  (C)藻類甲殼類烏賊海豚  (D)藻類磷蝦鯨。

【答案】:(A)

【解析】:食物鏈愈長,所需維持的能量愈多,因此(A)的食物鏈最常,需要最大的能量提供,才能維持食性生態關係的穩定。

 

(   )15. 6-2-1根據右圖的食物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蒼鷹的食物來源最多,故族群總能量也最高  (B)蟋蟀為多種動物的食物來源,也是生產者  (C)蟋蟀的數量減少時,對雉雞族群影響最大  (D)鴨與鷺鷥均為二級消費者,故兩者為競爭關係。

【答案】:(C)

【解析】:(A)蒼鷹為最高階層,故能量傳遞過程,耗損能量最多,族群獲得的總能量最低。  (B)蟋蟀以岸邊植物為食物,為初級消費者。  (C)雉雞的食物來源僅有蟋蟀,因此蟋蟀的數量減少時,對雉雞族群影響最大。 
(D)
鴨可吃岸邊植物,為初級消費者,與鷺鷥的食物來源不同,無競爭關係。

 

(   )16. 下列有關地球上能量流轉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能量在食物網中流轉,到高級消費者為止  (B)生產者與消費者皆可將葡萄糖分解產生能量  (C)在地表生存的生物皆直接由太陽輻射能獲得能量  (D)任一食物階層傳遞至次一食物階層的能量約為90%。

【答案】:(B)

【解析】:(A)能量在食物網中流轉,到高級消費者後,再被分解者分解,回歸大自然。 
(B)
包含動物及植物的生物體內,皆可進行呼吸作用,將葡萄糖分解,產生生體所需要的能量,並儲存在ATP中,提供各種的化學反應所需能量來源。 
(C)
動物無法直接由太陽的輻射能獲得能量。 
(D)
任一食物階層傳遞至次一食物階層的能量約為10%剩餘的90%流失至大自然。

06-02-04

(   )17. 右圖為某一地區水中四種生物之生物量,試問此四種生物在食物鏈上的排列順序為何?
(A)
  (B)  (C)  (D)

【答案】:(D)

【解析】:能量傳遞過程會愈來愈少,因此丁總能量最多,乙總能量最少。食性關係應為:丁乙。

 

(   )18. 某地區的食物鏈為「稻米蝗蟲田鼠老鷹」,若維持老鷹族群的總能量為10,000大卡,則蝗蟲的族群總能量為多少? 
(A)10
大卡  (B)1,250大卡  (C)107大卡  (D)1010大卡。

【答案】:(C)

【解析】:

 

(   )19. 生命世界需要太陽輻射直接或間接的提供能源,以支持環環相扣的食物網,請依能量流動的特性,選出食物階層最為單純的生態體系。 
(A)
澳洲大堡礁生態系  (B)南極冰原生態系  (C)馬來西亞沙巴海岸紅樹林生態系  (D)加拿大溫帶櫟林生態系。

【答案】:(B)

【解析】:

06-02-05

(   )20. 根據右圖的食物網,何者正確?
(A)
在此食物網中,擔任生命世界與自然環境橋梁的生物為輪蟲和植物  (B)圖中的鳥為四級消費者  (C)蛇由食物鏈I獲得的能量較少  (D)此食物網的能量來源為太陽散發的輻射能

【答案】:(D)

【解析】:(A)擔任生命世界與自然環境橋梁的生物為生產者及分解者,此食物網中僅植物為生產者。  (B)圖中:植物→蜂→蜈蚣→鳥,鳥為三級消費者。
(C)
食物鏈I較短,獲得的能量應較多,在自然界損失的能量較少。
(D)
此食物網的能量來源為植物吸收太陽散發的輻射能。

 

【生態系】

(   )1.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生態系間常常沒有明顯的界線  (B)生態系間的能量流轉一定發生在彼此相鄰的區域  (C)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愈大,對環境變化的容忍性也愈大  (D)被破壞的生態系即使有機會重建,通常也不會和原先的相同。

【答案】:(B)

【解析】:透過生物間的食性關係,使能量獲得流轉,但是動物可任意移動,不一定只能在相鄰的生態環境中獲取食物,例如鳥類可穿越不同的生態環境中獲取食物,因此能量流轉不一定相鄰。

 

(   )2. 各地的植物相受到生態系中非生物因子的影響極大,下列哪個因子對植物分布較無關?
(A)
溫度  (B)土壤  (C)鹽度  (D)空氣

【答案】:(D)

【解析】:

 

(   )3. 比較族群、群集、生態系的關係,下列何者正確?
(A)
三者均包括無機環境  (B)生態系無法以人工營造  (C)包含範圍的大小關係為:族群>群集>生態系  (D)生態系中的生物因子即為群集

【答案】:(D)

【解析】:(A)僅生態系包括無機環境。  (B)農田及水族箱等生態系屬於人工營造的生態系。 
(C)
包含範圍的大小為:族群(一種生物)<群集(多種生物)<生態系(群集+環境) 
(D)
生態系中去存環境因素,僅存生物因子,即屬於群集。

 

(   )4. 何者在生態系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A)
  (B)馬陸  (C)硝化細菌  (D)香菇

【答案】:(D)

【解析】:香菇為真菌界的蕈類,擔任分解者的角色。

 

(   )5. 下列何者是可以自給自足的最小單位?
(A)
族群  (B)群集  (C)生態系  (D)生物圈。

【答案】:(C)

【解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包含生產者及分解者,能提供物質的循環,使各生物間的能量穩定流轉,因此為提供自給自足的小單位。

 

(   )6. 生態系的生物因子中,促進物質循環,連接有機物世界和無機物世界為下列何者?
(A)
生產者、消費者  (B)生產者、清除者  (C)生產者、分解者  (D)消費者、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   )7. 下列有關生態系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自然形成的體系,才可稱為生態系  (B)生態系包含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所以都具有相當的大小,才可稱為生態系  (C)農田可以視為一種生態系  (D)生態系中的能量和物質可以循環利用。

【答案】:(C)

【解析】:(A)自然或人工形成的體系,都可稱為生態系,例如水族箱或農田。  (B)生態系包含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沒有一定的大小,一個水族箱也可成為生態系。 
(C)
農田為人為創造的生態系。  (D)生態系中的能量不能循環,只有物質可循環利用。

 

(   )8. 下列有關生態系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
由生物和環境所組成  (B)生物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C)範圍大小一定  (D)可由人工營造。

【答案】:(C)

【解析】:生態系的大小沒有一定的範圍。

 

(   )9. 下列哪位科學家的研究工作與生態系有關?
(A)
觀察英仙座流星雨的數量  (B)調查某湖泊內藻類與營養鹽間的關係  (C)測定各地區的岩層種類與化石  (D)觀察一地區內之動物體內共生菌的影響。

【答案】:(B)

【解析】:

 

(   )10. 生態系的能量最初來自於下列何者?
(A)太陽的輻射能  (B)細菌的分解作用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生物體熱能的散失。

【答案】:(A)

【解析】:

 

(   )11. 關於生態學中「生產者」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必含有葉綠素  (B)要維持本身新陳代謝,不再需要分解葡萄糖等有機物以獲取能量  (C)生態系中只有生產者可以用無機物原料製造有機物  (D)可將「光能」等能量轉化成有機物內的「化學能」。

【答案】:(C)

【解析】:(A)化學自營的生產者不含葉綠素,例如硝化菌。  (B)生產者將無機物質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機物,但要維持本身新陳代謝,仍需要進行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等有機物以獲取能量。  (C)能將無機物原料製造成為有機物的稱為生產者。  (D)光合自營的生產者可將「光能」等能量轉化成有機物內的「化學能」,但化學自營的生物則否。

 

(   )12. 菟絲子是一種缺乏葉綠素的開花植物,但可藉由吸附於其他綠色植物以取得養分,故菟絲子在生態系中的角色是下列何者?
(A)
生產者  (B)分解者  (C)消費者  (D)清除者。

【答案】:(C)

【解析】:

 

(   )13. 生態系中,有關生物與環境間能量流轉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環境間的能量無法轉移至生物體  (B)生物間能量轉移的過程中會散失  (C)能量可以循環利用  (D)只有分解者才能利用環境中的能量。

【答案】:(B)

【解析】:生物間的能量傳遞,經歷愈高階層所獲得的總能量,將散失愈多,獲得的總能量愈少。
能量流失至自然界,無法循環。

 

(   )14. 若甲、乙、丙三個生態系的生產者都生產了一樣多的能量,甲只有生產者和初級消費者,乙比甲多一層次級消費者,丙又比乙多一層三級消費者。在相同的條件下,三個生態系的生物總能量相較結果為何?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答案】:(A)

【解析】:生產者的總能量相同,當食物鏈階層愈多,所消耗的總能量愈大,因此生態系剩餘的能量將愈小,所以甲食物階層最短,能量流失最少。

 

(   )15. 下列有關生態系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短期的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的發展影響很大  (B)大部分的生態系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需要能量和物質的進出  (C)生態系中的生物生存受環境的影響,生物也可改變生活環境  (D)生態系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到動物分布的影響。

【答案】:(C)

【解析】:

 

(   )16. 有關太陽輻射能對生態系中生物的影響,何者敘述錯誤?
(A)綠色植物將太陽輻射能轉變為熱能貯存  (B)森林的垂直分層與光照強度有關  (C)光照影響動物活動,因此可分晝行性或夜行性動物  (D)海面下200公尺深的地方藻類無法生長。

【答案】:(A)

【解析】:(A)綠色植物將太陽輻射能轉變為化學能貯存在葡萄糖中。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可使陽光的獲得更充分。  白天和夜晚有不同生活習性的生物。  200海洋中超過公尺下的深海,陽光無法穿透,因此綠色植物無法生存。

 

(   )17. 某森林中有甲、蕈類,乙、赤腹松鼠,丙、綠繡眼,丁、紅豆杉,戊、細菌,己、龜殼花,庚、酢漿草,辛、蝴蝶,以下是這些生物在生態系中扮演角色的分類,何者正確?
(A)
生產者:丁、己、庚  (B)消費者:乙、丙、辛  (C)分解者:甲、戊  (D)清除者:甲。

【答案】:(C)

【解析】:

 

(   )18. 下列有關生態系的敘述,何者正確?(有三答)
(A)
構成生態系的因子很複雜,所以生態系的範圍都相當大  (B)同一生態系中的兩種不同的草食性動物具有相同的生態地位  (C)生態系主要功能是進行能量流轉和物質循環  (D)生產者和分解者是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的兩大橋梁  (E)生態系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保持動態平衡的關鍵力量

【答案】:(C)(D)(E)

【解析】:

 

(   )19. 有關生態地位的敘述,下列哪些正確?(有三答)
(A)同一生態系中不會有相同生態地位的生物存在  (B)生態地位是每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特殊角色  (C)生態地位可視為一種生物之食性、棲所、功能等特殊性的總和  (D)即使環境改變,生態地位也不會隨之改變  (E)同種生物在不同生態系一定會擁有一樣的生態地位。

【答案】:(A)(B)(C)

【解析】:(D)環境改變時,生物的生態地位亦可能隨之改變。  (E)同種生物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下,生態地位不同。

 

【物質循環】

(   )1. 06-02-08右圖為表示自然界碳循環的簡圖,XYZ各代表什麼?
(A)X
為生產者,Y為分解者,Z為消費者  (B)X為消費者,Y為生產者,Z為分解者  (C)X為生產者,Y為消費者,Z為分解者  (D)X為分解者,Y為生產者,Z為消費者。

【答案】:(C)

【解析】:XCO2合成所需的養分,為生產者,YX為食物,屬於消費者,Z將有機物質分解成CO2等無機物質,屬於分解者。

 

(   )2. 碳元素不會以下列何種方式釋回大氣?
(A)
呼吸作用  (B)細菌分解  (C)燃燒石油  (D)光合作用

【答案】:(D)

【解析】:光合作用將碳元素吸收至體內,合成所需的葡萄糖,因此大氣中的CO2減少。

 

(   )3. 下列有關元素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只有碳、氮和磷循環  (B)所有生物無法直接利用氣態的元素  (C)元素循環會影響一個生態系的穩定性  (D)氮循環中,沒有生物可以直接使用氣態的氮。

【答案】:(C)

【解析】:(A)元素循環包含所有生物體內可利用的元素皆可循環。  (B)植物可利用氣態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  (D)藍綠菌和固氮桿菌可以直接使用氣態的氮。

 

(   )4. 06-02-06右圖為自然界碳氧循環的簡圖,甲為生產者、乙為消費者、丙為分解者,試問圖中1234的作用,何者是為光合作用?
(A)1  (B)2  (C)3  (D)4

【答案】:(A)

【解析】:僅1CO2吸收進入體內,為光合作用; 24為呼吸作用,產生CO23為攝食關係的消化作用。

 

(   )5. 生物體內的有機物質均含有碳,生物如何取得環境中的碳元素來製造體內的有機物質呢?
(A)生產者能利用空氣中的CO2及土壤中的碳酸鹽製造有機物質  (B)消費者能利用呼吸作用得到碳元素  (C)分解者利用分解作用得到CO2  (D)分解者只能分解養分到環境中,體內沒有有機物質。

【答案】:(A)

【解析】:大氣中的C元素以氣態的CO2形式,土壤中以CO32的鹽類進入生物體內。

 

(   )6. 在碳循環中,為何氫與氧的參與循環很重要?
(A)
因環境中氫和氧的含量較多,碳的含量較少  (B)氫與氧的活性比碳大  (C)因為氫和氧可做為催化劑,促使碳加快循環  (D)有機化合物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答案】:(D)

【解析】:

 

(   )7. 在自然狀態之下,下列何種植物可藉由其根部的根瘤菌利用空氣中之氮氣?
(A)
玉米  (B)水稻  (C)甘蔗  (D)落花生

【答案】:(D)

【解析】:落花生為豆科植物,根部常有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因此可進行氮循環而利用空氣中的氮元素。

 

(   )8. 下列有關碳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生產者的碳源來自於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B)碳以元素的形態存在於生命世界中  (C)光合作用能釋出二氧化碳  (D)細菌的分解作用,能固定碳在土壤中。

【答案】:(A)

【解析】:(B)碳以有機物質的形式存在生物體中。  (C)光合作用是吸收CO2放出O2
(D)
細菌的分解作用能釋出二氧化碳,而非固定在土壤中。

 

(   )9. 有關自然界中的碳循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主要涉及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  (B)生產者可利用二氧化碳而產生醣類  (C)消費者可利用醣類而產生一氧化碳  (D)分解者可利用碳酸鹽而產生碳水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碳循環主要涉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氮循環才是涉及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 
(C)
消費者可利用醣類,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D)
生產者如植物可由根部吸收土壤中的碳酸鹽,再藉由食物鏈進入消費者體內。

 

(   )10. 有關碳循環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大氣中的CO2必須先固定為碳酸鹽,才可進入生命世界  (B)石油和煤燃燒所釋出的CO2,是造成臭氧層薄化的主因  (C)動物呼吸作用所產生的CO2,是導致溫室效應的成分之一  (D)土壤中的CO2可被植物的根吸收,是光合作用最主要的碳來源。

【答案】:(C)

【解析】:(A)大氣中的CO2可直接經由光合作用,進入生命世界。 
(B)
石油和煤燃燒所釋出的CO2,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因。  (C)CO2為溫室氣體,人為的開發、工業化的發展,所產生的CO2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因。 (D)土壤中的根部不行光合作用,無法吸收CO2

 

(   )11. 下列關於「碳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碳循環常伴隨著氧循環  (B)只以氣體參與循環,固體碳化合物並不參與  (C)燃燒作用可使碳元素進入生命世界  (D)需經過固碳細菌才能完成碳循環。

【答案】:(A)

【解析】:(B)碳不一定是氣體的形式,化石燃料中就有液態(石油)與固態()的含碳化合物。 
(C)
碳元素進入生命世界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即可完成碳循環,動物的呼吸作用也可,不一定經過細菌的分解。

 

(   )12. 下列有關能量塔的敘述,何者正確?
(A)
食物鏈中每一消費層級的轉換過程中,會散失少部分的能量  (B)同一食物鏈中,能在能量塔的移動方式與碳循環中碳元素的移動方式相似  (C)生物量隨能量塔階層的增加而遞增10%,稱為10% 定律  (D)食物鏈中的能量呈塔狀遞增。

【答案】:(B)

【解析】:(A)食物鏈中的各階層在進行能量轉換時,散失大部分能量。  (C)(D)百分之十定律是指生物再傳遞能量時,各階層的能量會隨著能量塔或食物鏈遞減。

 

(   )13. 下列何者間的物質或能量循環屬於雙向循環?
(A)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碳循環  (B)消費者與分解者間的碳循環  (C)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氮循環  (D)清除者與消費者間的能量循環。

【答案】:(A)

【解析】: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時利用CO2,釋出O2,消費者進行呼吸作用時,攝入O2,釋出CO2

 

(   )14. 下列哪些在生態系內可被循環利用?(有三答)
(A)  (B)  (C)  (D)熱能  (E)光能。

【答案】:(A)(B)(C)

【解析】:物質可以循環,因此各元素物質皆可經由細菌分解回歸大自然,再被生物吸收利用。

06-02-07

(   )15. 右圖為氮元素循環的示意圖,下列何者錯誤?
(A)
甲為空氣中的氮氣  (B)乙為生產者  (C)生物體的氮元素主要來自於土壤中的氮氣  (D)B作用為脫氮作用,使氮返回大氣。

【答案】:(C)

【解析】:

 

(   )16. 黴菌、菇類等生物在氮循環中扮演的角色為何?
(A)
將氮氣固定成氨  (B)將氨去氮並將氮氣回歸大氣中  (C)將氨轉變成植物可吸收的硝酸鹽  (D)將有機化合物中的氨釋出,使氨回到土壤中

【答案】:(D)

【解析】:黴菌、菇類生物為分解者,在氮循環中進行氨化作用(分解作用)將有機化合物中的氨釋出,使氨回到土壤中。

 

(   )17. 06-02-09右圖為生態系中氮元素的循環模式圖,關於氮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喜歡氧氣充足環境  (B)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是一種與植物共生的真菌  (C)氮在土壤中必須轉換成硝酸鹽,始能為生物體吸收  (D)微生物中只有土壤中的硝化細菌,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答案】:(A)

【解析】:(B)根瘤菌是細菌。  (C)但在土壤中轉變為銨鹽或硝酸鹽,才為植物吸收利用。
(D)
固氮菌和藍綠菌以及土壤中的硝化菌均有固氮能力,但是硝化細菌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N2

 

(   )18. 下列哪一項不是土壤中氮的來源?
(A)
分解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泄物  (B)微生物分解硝酸鹽類轉變成氮  (C)若干細菌與藻類能將空氣中游離的氮轉變成含氮化合物  (D)來自氮肥料的尿素或硫酸銨。

【答案】:(B)

【解析】:脫氮細菌在缺氧狀態下進行脫氮作用,將硝酸鹽(NO3)分解成氮元素,散失大氣中。

 

(   )19. 氮循環中哪些含氮化合物可以為植物根部利用?
(A)NO2
  (B)NH3  (C)N2  (D)NH4+

【答案】:(D)

【解析】:

 

(   )20. 有關自然界氮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含氮有機物須經固氮作用後,才可被植物根吸收  (B)閃電可將氮轉變成硝酸鹽  (C)植物的根不會直接吸收NH4+  (D)脫氮細菌有助於植物體對氮鹽的利用。

【答案】:(B)

【解析】:

 

(   )21. 下列有關地球上的氮、磷、硫元素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皆經由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後,動物才能利用  (B)都需要微生物作用,才能形成各種礦物質類  (C)皆必須經由植物合成有機物後,才能被動物利用  (D)必須先形成鹽類,再經由植物吸收後,動物才能利用

【答案】:(D)

【解析】:(A)僅碳元素進行光合作用;(B)雷電可將氮氣轉成硝酸鹽;(C)可能經由原生生物或其他自營生物。

 

(   )22. 有關氮元素與氮循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醣類、脂質和蛋白質的成分中,皆含有氮元素  (B)N2可直接由氣孔進入植物體內,合成胺基酸和蛋白質  (C)大氣中的N2可經固氮作用而產生NH3  (D)豆科植物的細胞可自行將N2轉變為NH3

【答案】:(C)

【解析】:(A)醣類、脂質沒有氮元素,僅蛋白質的成分中,含氮元素  (B)N2可直接由氣孔進入植物體內,合成胺基酸和蛋白質  (C)大氣中的N2可經固氮作用而產生NH3  (D)豆科植物的細胞可自行將N2轉變為NH3

 

(   )23. 06-02-10右圖為某農田氮循環的示意圖,若當地農夫想要增加收成,應該要抑制哪個作用的進行?
(A)A
作用  (B)B作用  (C)C作用  (D)D作用。

【答案】:(B)

【解析】:B為脫氮作用,會將減少土壤中硝酸鹽的含量,因此要增加農作物的收成,需避免NO3的減少。

 

(   )24. 人類過度使用石化燃料,造成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破壞自然界碳循環平衡的主因。在此過程中,碳元素的循環途徑為何?
(A)
由生物圈釋放至大氣圈  (B)由岩石圈釋放至大氣圈  (C)由大氣圈貯存至生物圈  (D)由水圈貯存至岩石圈。

【答案】:(B)

【解析】:生物的遺體形成煤或石油,將碳元素貯存於岩石圈中,在經由燃燒作用將碳元素釋放至大氣中。

 

(   )25. 下列有關氮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
空氣中約有80%的氮氣,皆可直接被植物吸收  (B)氮在土壤中必須轉換成硝酸鹽,始能被動物體吸收  (C)根瘤菌為一種與豆科植物共生的固氮真菌  (D)硝化細菌在有氧的時候才可將亞硝酸鹽轉變為硝酸鹽

【答案】:(D)

【解析】:(A)植物只能利用土壤中的銨鹽(NH4)及硝酸鹽(NO3)  (B) 氮在土壤中必須轉換成硝酸鹽,始能被植物體吸收   (C)硝化菌在有氧的時候可將亞硝酸鹽(NO2)轉變為硝酸鹽(NO3)

 

(   )26. 下列關於氮循環的敘述,何者錯誤?
(A)
氮無法直接為一般動、植物體所利用  (B)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是一種與植物共生的細菌  (C)氮在土壤中必須轉換成硝酸鹽或銨鹽,始能為生物體所吸收  (D)微生物中,只有土壤裡的硝化細菌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答案】:(D)

【解析】:(D)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硝化細菌將亞硝酸鹽轉變成硝酸鹽,並無法直接利用氮氣。

 

(   )27. 下列關於碳循環和氮循環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
兩循環同步進行,緊密結合  (B)造礁珊瑚有助於降低大氣中的CO2  (C)翻土使空氣流通,有助於固氮作用,不利於硝化作用  (D)過多的既造成全球增溫,也是造成酸雨的主因。

【答案】:(B)

【解析】:(A)碳循環和氮循環不會同步進行,兩者無關。  (B)造礁珊瑚將溶解在水中的CO32Ca2離子合成碳酸鈣,形成造礁物質,因此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
(C)
翻土使空氣流通,不利於脫氮作用。(D)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硫的化合物造成酸雨,兩者無關。

 

(   )28. 下列何者為氨化作用? 
(A)
將硝酸鹽分解成氮氣  (B)將亞硝酸鹽形成硝酸鹽  (C)分解生物遺體產生氨  (D)將空氣的氮固定成氨。

【答案】:(C)

【解析】:氨化作用是將生物的遺體或排泄物分解,形成NH3的作用。

1-南女-3-單17

(   )29. 右圖為氮循環的模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A
是固氮細菌,D是脫氮細菌  (B)BCD反應皆在有氧情況下進行  (C)甲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  (D)a是亞硝酸鹽,b是硝酸鹽。

【答案】:(B)

【解析】:(B)D為脫氮反應要在無氧情況下進行。

 

(   )30. 下列有關元素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微生物中只有土壤中的硝化細菌,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B)脫氮細菌可將NH4轉變為N2  (C)植物主要從土壤獲得氮元素  (D)碳是以有機物質被植物體所利用。

【答案】:(C)

【解析】:(A)硝化細菌將NO2轉變成硝酸鹽NO3,並不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B)
脫氮細菌在缺氧狀態下,將NO3(硝酸鹽)轉變為N2 
(D)
碳是以通常以氣態的二氧化碳的型式被植物體所利用。

05

(   )31. 右圖為氮循環示意圖,下列哪些步驟參與的微生物皆屬於生產者?
(A)
乙戊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答案】:(D)

【解析】:硝化菌及亞硝化菌皆為吸收無機物,合成所需養分的古細菌,屬於生產者。

 

(   )32. 生態系中的碳循環與下列何種作用無關?
(A)
分解作用  (B)硝化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   )33. 黴菌、菇類等生物在氮循環中扮演的角色是 
(A)
將氮氣固定成氨  (B)將氨去氮並將氮氣回歸大氣中  (C)將氨轉變成植物可吸收的硝酸鹽  (D)將有機化合物中的氨釋出,使氨回到土壤中

【答案】:(D)

【解析】:

 

(   )34. 下列哪些作用有利於生物體獲得有機分子碳?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燃燒作用  (D)分解作用  (E)硝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   )35. 菜農種菜常要翻鬆表土,以利作物生長。下列何者不是翻鬆表土的理由? 
(A)
有利於硝化細菌的作用  (B)有利於根的呼吸  (C)增加土壤含氧量  (D)有利於脫氮細菌的作用

【答案】:(D)

【解析】:翻鬆表土增加土壤含氧量,不利於脫氮細菌的作用。

 

(   )36. 羽扇豆又稱魯冰花,是一種豆科植物,農民常種植於田間或茶園,其最主要用意為何?
(A)固氮  (B)觀賞  (C)抑制雜草生長  (D)作為蔬菜食用。

【答案】:(A)

【解析】:豆科植物根部常有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可固氮,促進土壤肥沃。

 

(   )37. 若豬籠草長時間無法捕獲昆蟲,請問其體內哪些物質的合成將明顯受阻?(有二答)
(A)
脂質  (B)葡萄糖  (C)DNA  (D)蛋白質  (E)澱粉。

【答案】:(C)(D)

【解析】:豬籠草靠捕食昆蟲增加氮源,以利體內合成所需的DNA及蛋白質。

 

(   )38. 生物體獲得碳的型式為哪些?(有二答)
(A)
碳元素  (B)二氧化碳  (C)碳酸鹽  (D)硝酸鹽  (E)碳酸。

【答案】:(B)(C)

【解析】:(B)植物的氣孔打開可以讓二氧化碳進入而獲得碳;  (C)碳酸鹽溶於水,植物可吸收。

 

(   )39. 下列關於氮循環的敘述,何者正確?
(A)氮無法直接為一般動、植物體所利用  (B)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是一種與植物共生的真菌  (C)氮在土壤中必須轉換成硝酸鹽,始能為生物體吸收  (D)微生物中只有土壤中的硝化細菌,能直接利用大氣中的氮。

【答案】:(A)

【解析】:(B)根瘤菌屬於細菌  (C)植物體可吸收銨鹽(NH4+)及硝酸鹽(NO3) 
(D)
固氮細菌和藍綠菌可進行固氮作用,直接將氮轉變為氨。

 

(   )40. 下列有關「氮循環」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固氮桿菌和藍綠菌可以直接將氮轉變為氨  (B)植物可以吸收銨鹽和硝酸鹽  (C)硝酸鹽經「去硝化作用」轉變為氮氣  (D)蛋白質會經分解的「氨化作用」轉變為氮

【答案】:(D)

【解析】:蛋白質會經分解的「氨化作用」轉變為氨。

 

(   )41. 下列反應式中,何者屬於「硝化作用」? 
(A)NH4+→NO3-  (B)N2→NH3  (C)N2→NO3-  (D)NH3→N2

【答案】:(A)

【解析】:硝化作用:銨鹽(NH4+) → 亞硝酸鹽(NO2-) → 硝酸鹽(NO3-)

 

(   )42. 下列反應式中,何者屬於「固氮作用」? 
(A)NH4+→NO3
-  (B)N2→NH3  (C)N2→NO3-  (D)NH3→N2

【答案】:(B)

【解析】:固氮作用:氮氣(N2)→(NH3)

 

(   )43. 下列哪一種生物與「固氮作用」有關? 
(A)
亞硝酸菌  (B)硝酸菌  (C)去硝化細菌  (D)藍綠菌

【答案】:(D)

【解析】:藍綠菌和固氮桿菌與固氮作用有關。

 

(   )44. 下列有關生態系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敘述,哪些正確?(有三答)
(A)食物鏈的長度受限於營養階層間能量轉換的效率  (B)一生態系內的生物數量總是隨著營養階層上升而減少  (C)一般而言,河川下游較上游氧含量高  (D)細菌與真菌是連接有機生命世界和無機物質世界的主要生物  (E)快速消耗古生物所固定的碳是今日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答案】:(A)(D)(E)

【解析】:(B)生物體所能利用的能量才會隨著營養階層上升而減少,但生物數量則不一定,如一棵樹與吸食樹汁的蚜蟲;  (C)一般而言,河川下游較上游氧含量低。

 

(   )45. 氮循環中,分解者所扮演角色為何?
(A)將有機物質釋出氨,回到土壤中  (B)將氮氣固定成土壤中的氨  (C)將蛋白質轉變成硝酸鹽,如此才被植物吸收  (D)進行脫氮作用,使氮重回大氣中。

【答案】:(A)

【解析】:分解者將生物的排泄物或遺體分解成氨進入土讓中,再溶於水形成銨鹽或硝酸鹽,重新獲得植物的吸收。

 

(   )46. 有關自然界中的氮循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植物的葉可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而合成蛋白質  (B)土壤中的根瘤菌可進行固氮作用而產生氨  (C)微生物可進行脫氮作用而將硝酸鹽轉變為銨鹽  (D)土壤中的硝酸鹽可被植物的根吸收而轉移至消費者體內。

【答案】:(B)

【解析】:(A)植物的葉無法吸收氮氣而合成蛋白質。  (B)根瘤菌必須共生於根細胞中才可進行固氮作用。  (C)微生物可進行脫氮作用而將硝酸鹽轉變為氮氣。

 

(   )47. 若利用基因轉殖使農作物能進行固氮作用,可能會有哪些好處?
(A)
減少使用殺蟲劑  (B)減少使用肥料  (C)增加作物的含糖量  (D)增加作物對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答案】:(B)

【解析】:植物有了固氮細菌將大氣的氮合成氨,進行固氮作用,可減少氮肥的使用。

 

【能量流轉】

(   )1. 有關清除者和分解者的敘述,何者錯誤? 
(A)
兩者皆可從屍體中獲得養分  (B)兩者皆能直接分解動植物的屍體,以釋出能量與簡單的有機物  (C)禿鷹屬於清除者  (D)細菌和真菌為分解者。

【答案】:(B)

【解析】:(B)只有分解者能分解動植物的屍體,釋出能量與簡單的有機物,清除者無法達成。

 

(   )2. 若生產者的生物量相同,則下列哪一食物鏈提供給人的能量最多? 
(A)
小麥蝗蟲  (B)藻類小魚大魚  (C)蚱蜢  (D)

【答案】:(D)

【解析】:經過的營養階層愈少,耗損的總能量愈少,D的食物鏈最短能供給人的能量最多。

 

(   )3. 下列有關地球上能量流轉的敘述,何者最為正確? 
(A)
食物網中,能量只流動到消費者為止  (B)生產者與消費者皆可分解葡萄糖釋出能量  (C)在地表生存的生物皆直接由太陽輻射能獲得能量  (D)營養階層間的能量傳遞率約為90%。

【答案】:(B)

【解析】:(A)能量流轉始自生產者,終於分解者  (C)地表生物皆無法直接由太陽輻射能獲得能量  (D)10%能量可傳遞至次一食物階層

 

(   )4. 日前有人提議吃素救地球,認為大家吃素有助於減緩地球的負擔。單就能量轉移的觀點,此種說法 
(A)
有可能,因為可以增加單位土地面積提供的能量  (B)有可能,因為可以增加能量使用的效率  (C)不可能,因為吃素會導致嚴重的營養失衡  (D)不可能,因為要養活固定人口所需的能量無法減少。

【答案】:(B)

【解析】:(B)初級消費者消耗的能量比次級消費者少,因此可以增加能量使用的效率

 

(   )5. 為何大多數生態系只含有35個營養階層,而不能無限制的延伸?
(A)
愈高級的消費者體型愈大,故到第五級消費者已是極限  (B)因為能量轉移效率無法支持到第六級消費者  (C)生物體會隨食物鏈累積有毒物質,稱為生物放大作用  (D)過高的營養階層會造成個體數不足,無法繁殖後代。

【答案】:(B)

【解析】:(B)能量在各營養階層之間轉移效率甚低,因此愈高階層的生物,所能獲得的能量會愈少。

(   )6. 依據能量流轉的觀點考慮,地球上何種生物的數量應該最多? 
(A)生產者  (B)消費者  (C)清除者  (D)寄生者。

【答案】:(A)

【解析】:能量每傳遞一個階層,次一階層的生物只能獲得前一階層生物體內約10%的能量,故依此觀點考慮,生產者數量應最多。

 

(   )7. 在生態系中,能量流轉有何特色?
(A)
可單方向進行,亦可循環再利用  (B)單方向進行,不可循環再利用  (C)為雙向進行的可逆反應  (D)多方向進行,但無法循環再利用。

【答案】:(B)

【解析】:能量在生態系中呈單方向流動,無法循環再利用。

 

(   )8. 下列關於能量塔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能量在各營養階層的轉移可達百分之百  (B)會呈現倒三角形的圖形  (C)最底層為生產者的營養階層  (D)從生產者到初級消費者的總能量可轉移9/10

【答案】:(C)

【解析】:

 

(   )9. 生態塔包括能量塔、生物量塔以及數量塔,下列有關生態塔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能量於食物階層中傳遞時是以生物質量為單位  (B)數量塔均為上層小、下層大的形式  (C)生物量塔均為上層小、下層大的形式  (D)能量塔均為上層小、下層大的形式

【答案】:(D)

【解析】:(A)能量傳遞時是以能量為單位。  (B)數量塔有可能是倒金字塔的形式,例如一棵樹上有500隻昆蟲。  (C)生物量塔有可能是倒金字塔的形式。

頁面來自03-4812_CH06-3

(   )10. 甲、乙、丙三人攝取不同的食物來獲取能量,今將與三人有關的食物鏈整理如右圖,試比較三人自食物中獲得的能量大小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乙=丙。

【答案】:(A)

【解析】:食物鏈愈短所消耗的總能量愈少。

 

(   )11. 下列關於能量流轉的敘述何者錯誤? 
(A)
主要的能量來源為太陽  (B)生產者可將能量帶入生命世界中  (C)能量可不斷循環利用  (D)能量可藉由消費者的攝食而轉移。

【答案】:(C)

【解析】:(C)能量會以熱量形式消耗至大氣中,因而無法循環利用。

 

(   )12. 依能量流動的觀點,生產等量的下列何種食物,環境能量會被消耗最多? 
(A)
蝗蟲  (B)玉米  (C)蛇肉  (D)蛙肉。

【答案】:(C)

【解析】:食物鏈:玉米→蝗蟲→青蛙→蛇,因此維持蛇的生存需要最多的能量。
因此等量的生物中,蛇所消耗的能量最多。

 

(   )13. 下列有關地球上能量流轉的敘述,何者正確? 
(A)
能量在食物網中流轉,到高級消費者為止  (B)生產者與消費者皆可將葡萄糖分解產生能量  (C)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皆直接由太陽獲得能量  (D)每傳遞一個食物階層約散失10%的能量。

【答案】:(B)

【解析】:(A)能量在食物網中流轉,高級消費者仍會被分解者分解,分解者也會因此得到能量;
(C)
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皆直接由太陽獲得能量,少部分如深海熱泉的生態系則是利用化學方式獲得能量;  (D)每傳遞一個食物階層約散失90%的能量。

 

(   )14. A表示生產者,B為初級消費者,C為次級消費者,以ABC三個營養階層,繪製成的能量塔為下列何者?
(A)頁面擷取自-49801_基礎生物(上)習作簿  (B)頁面擷取自-49801_基礎生物(上)習作簿-2  (C)頁面擷取自-49801_基礎生物(上)習作簿-3  (D)頁面擷取自-49801_基礎生物(上)習作簿-4

【答案】:(A)

【解析】:能量塔的塔底為生產者,能量每移轉至下一個營養階層,會消耗約9/10的能量,因此下層為低階生物(生產者)能量最多,上層的能量逐次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