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物演化的理論 A、演化的定義: (1)傳統的定義:生物體的固有特徵隨時間發生改變。 (2)現代的定義:生物族群的基因頻率 (族群中不同等位基因所佔有的百分比) 隨時間發生改變。 B、演化的特點: (1))改變通常相當緩慢,且經歷許多世代。 (2)能夠解釋生物的起源,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產生過程。 (3)了解生物與環境之關係密不可分。 (二)生物演化的發展: A、十八世紀初,人們仍深信「神創論」,神賜給每種生物特定的形態、構造和地位,而且永久不變。 (1)認為神所創造出的各種物種至今仍如數存在,其形態構造未曾改變,且各物種間無親緣關係。 (2)提出生物分類階層概念:比較物種間的相似性,將形態、構造最相近的物種歸屬於同一類群,再將相似的類群歸類成更大的類群。 B、十九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744~1829): (1)認為生物是自然發生而來的,不同類群的物種各循其獨立的演化路線逐漸形成現在的各種物種。 (2)當環境變動時,生物個體為求生存,其形態構造會發生改變,以適應環境。 (3)生物個體經常使用的構造會漸趨發達,不用的則退化或消失。 (4)後人將其演化理論歸納為:「用進廢退說」和「獲得性遺傳」。但「獲得性遺傳」在現代遺傳學上並不能成立,因伸長脖子取食並不會改變生殖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故長脖子的表徵無法遺傳給子代,進而發生演化。 (5)拉馬克對科學的貢獻: (6)魏斯曼的實驗: 甲、拉馬克的演化理論被德國科學家魏斯曼以簡單的實驗推翻,魏斯曼將剛出生老鼠的尾巴切除,讓其繁殖,再將新生老鼠尾巴切除,如此重複繁殖至21代,老鼠的尾巴既未變短,也未消失。 乙、此實驗證明:生物個體後天所造成的性狀改變,無法遺傳後代。 丙、遺傳學說明子代的性狀是經親代的生殖細胞,即精子與卵,遺傳給後代,因此若後天造成的性狀改變沒有影響其生殖細胞,即無法遺傳給子代。 C、達爾文演化思想的孕育: (1)小獵犬號的航行,加拉巴哥群島巨龜、雀鳥型態的觀察:『物種同源』。 (2)萊爾的地質學原理,地質漸變:『生物漸變』。 (3)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人口以等比級數增加,糧食則以等差級數增加:『生存競爭』。 (4)家鴿育種:個體差異。 (5)華萊士東南亞地區研究所得:與自己的『天擇說』不謀而合。 D、十九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整理其多年研究的資料,於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一書。 E、物種源始的要點: (1)演化:地球環境以持續穩定的方式在變動,而生物體也隨著時間產生性狀改變。 (2)所有生物來自共同祖先。 (3)物種增加: 甲、當生物數目達飽和時,族群後代表徵差異性愈大者可獲取較多的資源,愈能適應不同的環境。 乙、若某一族群被環境隔離,則會在累積變異後,逐漸演化為新種。 (4)漸變說:演化是族群世代與世代間連續性改變,非突然出現新性狀的個體成為新種。 (5)天擇:決定演化的方向。 甲、遺傳變異:同一族群內個體的性狀往往有許多變異,且會遺傳給子代。 乙、過度繁殖:物種會產生大量的子代。 丙、生存競爭:環境資源有限導致族群內個體間的生存競爭,每個世代只有部分子代得以存活。 丁、適者生存:競爭中對環境具有較佳適應力的個體。將留下更多的子代。 (6)達爾文認為:所有生物可能源自共同祖先,現存生物種類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 (7)對科學的貢獻:物種起源一書的問世,使當時以神創論為主流的社會及學術界受到極大的震撼,由於達爾文能詮釋演化如何發生,並舉出實例支持其論點,逐漸獲得多數科學家的支持,人們也漸漸接受物種會發生演化的觀念。 (8)隨著遺傳學進展和陸續發現的演化證據,補充了達爾文理論的不足,形成現代的演化理論。 F、演化總結: (1)遺傳變異是物種演化的基礎,遺傳變異的產生主要來自突變和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組。 (2)天擇可以決定演化的方向。 (3)抗藥甲蟲族群、抗藥細菌產生為天擇的結果。家鴿的培育為人擇的結果。 |
以長頸鹿的演化為例,比較用進廢退說與現代演化理論: |
學說 |
用進廢退說(獲得性遺傳) |
現代演化理論(天擇說) |
提出 |
拉馬克 |
達爾文 |
相同處 |
1. 環境影響生物的演化,生物的形態、構造會發生變化,以適應生存的環境。 2. 適應環境的性狀表徵可遺傳子代,而發生演化。 3. 演化的過程是緩慢且漫長的。 |
|
相異處 |
1. 性狀表徵的改變是因為「用進廢退」:長頸鹿的祖先經常伸長脖子吃高處樹葉,脖子因此愈來愈長。 2. 後天獲得的性狀表徵可遺傳子代:個體因經常伸長脖子,使子代的脖子也變長。 3. 演化發生於個體,個體是演化的單位:生物個體為了要適應環境而改變其性狀表徵。 |
1. 個體間的表徵有差異,再經天擇作用:族群中個體的脖子長短不同,因族群過度增大而引起生存競爭,脖子長的個體較易存活並繁殖子代,使族群中長脖子個體比例增多。 2. 性狀表徵的差異可遺傳子代:性狀表徵的差異因來自突變或有性生殖時的基因重組,故可遺傳子代。 3. 演化發生於族群,族群是演化的單位: |
物種來源 |
物種有各自起源 |
物種同源 |
產生變 |
環境影響特定變異的產生 |
突變和基因重組造成變異 |
變異如 |
所有變異均可遺傳給子代 |
遺傳變異方可遺傳給子代 |
(三)演化的證據: A、化石的證據: (1)化石: 甲、定義:化石為保留在岩石上的古生物遺跡。 乙、類型:化石通常為生物體的堅硬部分,經過沉積、石化或礦化而形成。 丙、實例: (1)骨骼、牙齒和花粉。 (2)生物的足跡、排遺物、蛋殼等可研究生物的活動範圍和生活環境,亦可稱為化石。 丁、功能: (1)化石直接顯示生物演化,可了解生物的生存年代和地理分布,進而研究物種演化上的親緣關係。 (2)生物演化: 甲、從地層中挖掘出各種馬的化石,顯示馬的祖先擁有四趾,隨著時間漸漸減少成現生以一趾為主的馬蹄(奇蹄類),以適應快速奔跑的草原生活。 乙、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生物,其形態、構造和功能在演化上與祖先種相近,沒有太大的變化,此現存的古老物種稱為活化石。 (3)生存年代: 甲、相對年代: 1.過去博物學家僅依據化石在沉積岩的位置,判斷化石的相對年齡。 2.地層愈深的化石,年代愈早遠,而地層愈淺的化石,年代愈晚近。 乙、真實年代:現代科學發達,科學家可藉由放射性同位素(如:鈾、鉀、碳)的含量,及其半衰期的長短,推算化石距離現在的真實年代。 (4)地理分布: 甲、指標化石: 1.有些化石的數量多且分布範圍廣,可表示特定的地質年代,稱為指標化石。 2.例如:三葉蟲和鸚鵡螺為古生代的代表; 乙、指相化石: 1.有些化石的數量少且分布範圍小,可顯示當時的氣候、環境或生物的特性。 2.例如:山毛櫸樹葉化石表示當時氣候寒冷、珊瑚化石表示當時為溫暖的淺海環境、象的足跡化石表示象的活動範圍與分布。 (5)親緣關係:比較化石特徵、生存年代和地理分布,可推測物種間的親緣關係。 B、地質年代: (1) 科學家藉由放射性同位素(如:鈾、鉀、碳)的含量,及其半衰期的長短,推算岩石和化石的年代,將地球演變和生物演化的歷史分為若干階段。包括元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繪成地質年代表。 (2) 元生代:前寒武紀 甲、地球形成。 乙、原始生命(最早的藍綠菌發現於距今35億年前澳洲西岸的疊層石)出現。 (3) 古生代: 甲、海洋生物的演化:5億4,000萬年前,出現許多生物化石,稱為寒武紀大爆發。 乙、包括藻類、軟體動物(如:鸚鵡螺)、節肢動物(如:三葉蟲)、魚類等。 丙、陸生生物的演化:包括蘚苔、蕨類、裸子植物、節肢動物(如蜘蛛、昆蟲)、兩生類、爬蟲類等。 丁、3億5,000萬年前,植物茂盛,主要為巨大的木賊、石松和樹蕨,形成今日的煤炭,故名石炭紀。 (4) 中生代:爬蟲類時代 甲、爬蟲類的演化:主要是恐龍的演化,遍布世界各地,飛行、陸棲或水棲生活、肉食性或植食性。 乙、裸子植物興盛:包括蘇鐵、銀杏、松柏,取代古生代的木賊、石松和樹蕨。 丙、被子植物、卵生哺乳類、始祖鳥出現。 (5) 新生代:鳥類和哺乳類時代 甲、被子植物、鳥類、哺乳類興盛。 乙、單子葉植物、靈長類、人類出現。 C、解剖學的證據: (1) 同源構造: 甲、定義:演化來源相同,位置和構造相似的構造,稱為同源構造。 乙、功能:可判斷親緣關係,作為演化的證據和分類的依據。 丙、實例:人的上肢、龜和馬的前肢、鳥和蝙蝠的翼以及海豹的胸鰭,其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及指骨的相對位置及排列方式很相似。在演化上有共同祖先,在分類上同屬於脊椎動物。 (2) 痕跡器官: 甲、定義:演化來源相同、位置相似,但構造退化、功能不顯著的器官。 乙、功能:可判斷親緣關係,作為演化的證據和分類的依據。 丙、實例: 甲、鬚鯨和非洲蟒蛇的後肢退化,體內仍有後肢骨的殘留構造;牠們在演化上有共同祖先,皆由四足動物演化而來,在分類上同屬於脊椎動物。 乙、許多草食性動物有發達的盲腸和闌尾,內含共生微生物,可分泌纖維素酶,協助草食性動物分解纖維素。相較之下,人體內的盲腸與闌尾較退化,不具可分泌纖維素酶的微生物,為痕跡器官。 丙、猴類有長的尾椎骨,貓和狗有發達的轉耳肌,然而,人的尾椎骨癒合,轉耳肌退化,為痕跡器官。 (3) 同功器官: 甲、同功器官外形相似,功能相同,但它們卻是獨立發展。 乙、如墨魚的眼睛和脊椎動物的眼睛,它們外形構造相似,功能都是感光。但透過顯微鏡觀察,它們的細微結構不一樣。對個體發生的研究顯示,它們是從不同胚層發育而來的。 丙、同功現象並不是親緣關係的證據。 D、胚胎學的證據 (1) 胚胎學之同源性的觀念,最早來自西元1866年德國博物學家海格的重演說。 (2) 海格認為生物演化的歷程,所經時間較長,不容易觀察。 (3) 不同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會重新展現牠們共同祖先時期的狀態,雖然脊椎動物的成體各不相同,胚胎的大小、形狀和發育的過程也不相同,卻會出現非常類似的構造和形態,好像回到共同祖先的狀態。 (4) 親緣關係愈接近的物種,胚胎發育過程的形態和構造愈相似,且相似的相對期間也愈長。因此,藉由胚胎發育過程的相似性,可推測物種之間演化上的親緣關係。 (5) 實例:魚、蠑螈、龜、雞、豬、牛、兔和人的胚胎皆具鰓裂和尾巴,且形態相似,可判斷演化上的親緣關係,在分類上同屬於脊椎動物。 (6) 此外,山椒魚和青蛙在外形上大不相同,但是牠們胚胎的相似程度,顯示兩者親緣關係相近,皆屬於脊椎動物之兩生類。 E、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1)核酸:核酸(包括DNA和RNA)由核苷酸組成,當核苷酸的種類、數目和序列愈接近,核酸的相似性愈高,物種在演化上的親緣關係也愈接近。 (2)蛋白質: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當胺基酸的種類、數目和序列愈接近,蛋白質的相似性愈高,物種在演化上的親緣關係也愈接近。 (3)實例:血紅素的胺基酸序列分析中,若以人為基準,可見獼猴與人類的胺基酸差異較少,而八目鰻與人類的胺基酸差異最多。因此,人與瀰猴的親緣關係較接近,而與八目鰻的親緣關係較疏遠。 |
( )1.
下列何者與達爾文的演化理論不符? 【答案】:(B) 【解析】:器官愈使用則愈發達,並可遺傳給後代,這是拉馬克地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的內容。 ( )2.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對後代研究演化論的學者有何幫助? 【答案】:(C) 【解析】:拉馬克對抗當時的神創論,主張生物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逐漸演化改變的。 ( )3.
某種蝗蟲體色深淺由遺傳決定,當牠生活在淺色沙漠環境時,調查體色與數量的關係圖,其結果與下列何者最相近? 【答案】:(B) 【解析】:在淺色環境中,提供了淺色蝗蟲的保護色,因此淺色的蝗蟲不容易被發現,也較容易獲得生存,因此淺色蝗蟲的數量多,深色蝗蟲的數量少。 ( )4.
下列何者不是達爾文天擇說的內容? 【答案】:(C) 【解析】:達爾文的天擇說,主張物種的遺傳變異,經過度繁殖,由於食物空間飲水的競爭,使得適合生存的生物能留存,而不是和生存的生物,則遭到淘汰,和染色體無關。 ( )5.
馬爾薩斯人口論中,認為人口及糧食各可用不同數學級數增加,其增加方式下列何者正確? 【答案】:(B) 【解析】:馬爾薩斯人口論中,主張人口為等比級數增加,糧食為等差級數增加,因此人口成長的速度比糧食增加的速度快。 ( )6.
依照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概念,右圖的曲線中,何者代表人口增加曲線? 【答案】:(C) 【解析】:人口呈等比級數增加,因此圖形成指數圖形,快速增加。 ( )7.
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及達爾文的「天擇說」有何相同處? 【答案】:(A) 【解析】:用進廢退與天擇說,都強調環境改變,於是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必須改變生物的特性,於是產生演化,演化的速率是緩慢的。 ( )8.
埃及斑蚊是傳染登革熱病毒的媒介之一。一地區在密集噴灑殺蟲劑後,此蚊族群數量減少了99%,但是一年後,該族群又恢復到原來的數量,此時再度噴灑相同量的殺蟲劑後,僅殺死了40%的斑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答案】:(C) 【解析】:使用殺蟲劑最初消滅了大部分的蚊蟲,但由於遺傳變異或突變的結果,少數體內具抗藥性基因的蚊蟲存活,並且再大量繁殖後,子代具抗藥性基因的蚊蟲逐漸增加,因此使用相同的殺蟲劑,蚊蟲的存活率提高。 ( )9.
生物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改變,這現象稱為什麼? 【答案】:(C) 【解析】:由於環境改變,生物為了適應環境會隨著時間逐漸改變,稱為演化。 ( )10.有關達爾文演化思想的建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答案】:(D) 【解析】:(A)達爾文觀察南美洲加拉巴哥群島的雀鳥,發現其嘴喙大小與島嶼上的食物來源有密切關係。 (B)達爾文出航返國後,才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 (C)達爾文並未研究孟德爾的遺傳學原理。 (D)正確,華萊士於東南亞進行觀察所得的天擇思想,激勵達爾文。 ( )11.達爾文演化論的中心思想為天擇,下列敘述何者符合天擇作用?(有三答) 【答案】:(A)(C)(D) 【解析】:(B)番茄改良為「人擇」。 (E)長臂猿的守備原有長有短,而長手臂的猿類活動靈活,生存機率高,因此短臂猿逐漸消失,手臂愈來愈長是「用進廢退」的觀點。 ( )12.有關魏斯曼的研究與結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答案】:(C) 【解析】:魏斯曼將老鼠的尾巴剪斷,再互相交配,發現經過20個子代後,老鼠的尾巴依然未消失,說明拉馬克的後天改變特徵的獲得性遺傳錯誤。 ( )13.魏斯曼的老鼠實驗,間接推翻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魏斯曼的老鼠實驗,說明拉馬克哪個論述錯誤? 【答案】:(C) 【解析】:魏斯曼將老鼠的尾巴剪斷,再互相交配,發現經過20個子代後,老鼠的尾巴依然未消失,說明拉馬克的後天改變特徵的獲得性遺傳錯誤。 ( )14.甲、乙、丙、丁、戊五種生物的部分基因序列如下,請問何者與生物甲的親緣關係最遠? 【答案】:(B) 【解析】:比較甲與各生物的基因序列,發現甲和乙有3個基因序列不同,甲和丙有7個基因序列不同,甲和丁有5個基因序列不同,甲和戊有6個基因序列不同, ( )15.下列有關演化機制的敘述,何者錯誤? 【答案】:(C) 【解析】:由於環境改變,生物為了適應環境而逐漸演變,但是天擇決定演化的方向,唯有能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存活。 ( )16.下列哪一科學家認為「生物不會隨時間而發生改變」? 【答案】:(B) 【解析】:「生物不會隨時間而發生改變」是神創論的主張,亞里斯多德及林奈皆主張神創論。 ( )17.下列有關拉馬克和達爾文演化論的比較,何者正確? 【答案】:(B)(C) 【解析】:拉馬克主張用進廢退說,達爾文主張天擇說。 拉馬克主張每一種生物是獨立演化,因此他認為生物沒有共同的祖先;而達爾文則主張分支演化,而每一個分支皆有共同的祖先,因此達爾文主張物種同源,每個分支的演化皆同時在進行。 (C)正確,拉馬克主張個體差異可以來自後天環境的改變及經驗,達爾文則主張由於遺傳變異,導致個體間的差異。 (D)拉馬克認為後天改變的性狀可以獲得遺傳,而達爾文則主張,後天改變的性狀無法遺傳。 ( )18.下列哪位學者首先對生物物種的分類,提出有系統的標準? 【答案】:(A) 【解析】:林奈在1758年提出自然系統第十版,確認動物分類學基礎。 ( )19.下列哪一事件與達爾文當時孕育「天擇說」演化論無關? 【答案】:(D) 【解析】:魏斯曼對老鼠尾巴的遺傳研究,比達爾文提出物種起源的時間晚。 ( )20.達爾文的演化理論出自於達爾文的何本著作? 【答案】:(B) 【解析】: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 ( )21.達爾文的演化論認為,物種會過度繁殖,但是只有少數可以存活,請問此概念是受到下列哪一位學者的概念所啟發? 【答案】:(C) 【解析】:達爾文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中所提到,人口成長速率成等比級數增加,糧食供應速率成等差級數增加;因此人口的增加速率必大於糧食的成長速率,必將導致生物間的競爭,只有少數能適應環境的生物才能存活。 ( )22.生物種概念為自然狀況下,生物間個體可以相互交配,並可以繼續傳宗接代,此一概念為下列何位學者所提出? 【答案】:(B) 【解析】:「生物種概念」是麥爾所提出,主張在自然狀態下,能互相交配,並且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稱為同一物種。 ( )23.拉馬克在演化學上最大的貢獻是:他是第一個將演化觀念由神創論轉變為唯物論的學者,但是他未能對物種改變提出一個正確的解釋,請問下列哪一位學者的理論否決了拉馬克的「後天性狀遺傳」理論? 【答案】:(B) 【解析】:魏斯曼切掉老鼠尾巴的實驗,發現子代老鼠的尾巴並未退化消失,否決了拉馬克的學說。 ( )24.達爾文在1836年回到英國,卻一直等到1859年才出版「物種起源」一書,這其中經歷了將近二十年,這段時間達爾文受到哪一位學者的激勵,促使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 【答案】:(C) 【解析】:華萊士在1858年將他在馬來群島的研究寄給達爾文,達爾文發現兩人對生物演化觀點非常相似。於是達爾文的第二年發表「物種起源」一書。 ( )25.達爾文用天擇解釋生物的演化現象,他的概念受下列哪一位科學家影響最小或沒有影響? 【答案】:(A) 【解析】:達爾文在演化論的內容裡,沒有研究遺傳的概念。 (
)26.下列與達爾文演化學說相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答案】:(B) 【解析】:(A)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 (C)達爾文認為人工選擇不能創造新的性狀,只能藉由人們的喜好選擇,改變新性狀在族群間的比例。 (D)染色體出現的年代較晚,達爾文並不了解染色體與基因的突變。 ( )27.達爾文天擇說的內容不包括下列何者? 【答案】:(C) 【解析】:(C)個體受環境影響而獲得的新性狀可遺傳給子代,這是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 ( )28.下列有關達爾文物種起源的敘述,何者錯誤? 【答案】:(B) 【解析】:(B)「在適應過程,常使用的構造變發達」,此為拉馬克之用進廢退學說。 ( )29.下列何者不是達爾文天擇說的內容? 【答案】:(C) 【解析】:(C)達爾文提出天擇說之時,還不知道DNA的構造,因此天擇說和DNA無關。 ( )30.下列何者會決定演化的方向? 【答案】:(C) 【解析】:物種的遺傳變異為演化的原動力,天擇則決定物種演化的方向。 ( )31.下列哪一種理論為拉馬克演化學說的核心? 【答案】:(B) 【解析】:達爾文演化學說之核心即為天擇說,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32.下列所敘述的觀念中,何者為魏斯曼所發現? 【答案】:(B) 【解析】:魏斯曼將老鼠的尾巴剪斷再交配,發現老鼠的尾巴始終不會消失,說明了後天所獲得的性狀變化,無法遺傳給後代。 ( )33.下列有關達爾文演化學說的理論中,哪一項為學說的核心? 【答案】:(B) 【解析】:達爾文演化學說之核心即為天擇說,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34.下列何位學者的研究闡述了後天所獲得的性狀,無法遺傳給後代? ( )35.下列生物觀念提出時,何者還停留在「神創論」的基礎上? ( )36.達爾文的演化論認為,物種會過度繁殖,但是只有少數可以存活,請問此概念是受到下列哪一位學者的概念所啟發? ( )37.白線斑紋是傳染登革熱的媒介蚊,噴灑殺蟲劑後,數量大幅減少90%,但一年後,該族群又恢復到原來數量,再度噴灑相同量殺蟲劑時,僅殺死30%。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38.「將剪短尾巴的老鼠互相交配,發現老鼠子代的尾巴並未變短。」上述實驗結果的推論,何者正確?(A)生物來自共同祖先 (B)老鼠尾巴的長度不會遺傳 (C)體細胞的變化不會遺傳 (D)促成達爾文「天擇說」的提出。 ( )39.下列何敘述符合達爾文的天擇說? ( )40.達爾文的「天擇說」與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兩個理論有哪一個部分是相同的? ( )41.某生物學者利用一種新藥嘗試消滅瘧蚊,此藥第一年效果極好,但是過了十年之後,藥效只剩下二成,請問此事件與下列何種學說有關? ( )42.演化是指生物會隨時間而變化,請問下列敘述何者並非演化? ( )43.長頸鹿的脖子會因為使用而變長,人類的頭腦會因為使用而靈光,這樣的觀點是建立於哪一位學者的論點之上? ( )44.為何拉馬克的學說,目前並沒有完全被大眾接受,其主要原因為何? ( )45.下列何者最符合達爾文的天擇說? ( )46.關於拉馬克與達爾文的敘述何者錯誤? 【演化的證據】 ( )47.下列四者中,何者的來源和其他三者相差最遠? ( )48.紐西蘭奇異鳥是前肢已退化而無法飛行的鳥類,這種演化狀況與蟒蛇何種部位演化極相似? ( )49.同源器官及痕跡器官皆是演化上可供判斷親緣關係的依據,若用同源或痕跡器官來判別親緣關係,這是站在何種理論上支持演化? ( )50.下列何者不能當作判定親緣關係的資料? ( )51.在某地的同一岩層中,找到了暴龍和三觭龍的化石。依據地層中的化石證據,下列推論何者最合理? ( )52.下列有關比較解剖學的敘述,何者錯誤? ( )53.「鬚鯨仍保有退化的後肢構造」,根據這句話,下列哪一種演化概念推理合理? (有二答) ( )54.有關生物演化的證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55.下列哪一組為同源構造? ( )56.某生物學家在同一岩層中發現魚化石和海星化石,下列有關此現象的推論,何者正確? ( )57.臺灣西部平地常見白頭翁,但是在東部的平地則是以烏頭翁為主,這兩種鳥的交界在花蓮與屏東的楓港,若在這兩種鳥分布的交界區,發現二者雜交所生的雜頭翁,且此後代是具有生殖能力的,我們認為白頭翁與烏頭翁為同一物種時,是根據哪一個物種觀念? ( )58.數種哺乳動物的「前肢骨骼」構造如右圖,下列何者正確? ( )59.下列何者是研究生物演化的最直接證據? ( )60.人類的上肢與下列哪些動物的構造不是同源構造? ( )61.科學家檢視三種哺乳類動物及原始爬行動物化石的前肢骨,發現骨頭的基本構造與排列非常相似,如右圖,卻各具爬行、飛行、游泳、擲握等不同的功能。由此事實推論此三種哺乳動物的起源與器官功能歧異的原因,下列何者為最適當的推論? (
)62.化石除了能作為地質年代的指標,也能幫助了解古生物當時的生存環境。下列有關化石的推論,何者錯誤? ( )63.右圖是不同生物的胚胎發育示意圖,請問以下哪兩種生物的親緣關係最近? ( )64.婷婷家中收藏了五種化石,包含菊石、腔棘魚、銀杏、藍綠藻、三葉蟲,請問以上的化石,哪一些屬於指標化石? ( )65.靖芸立志當個考古學家,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找化石。下列哪個地方最不容易找到化石? ( )66.蝴蝶翅膀和鳥類翅膀具有相似的功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67.右表為人類與其他靈長類DNA核苷酸序列的相異百分率。試問何項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最疏遠? ( )68.在一多變的生態系中,下列哪一族群的生存機會最高? ( )69.生物的「種」觀念,目前尚有生態種、形態種、分子證據種等不同的概念,但為何「生物種」的概念還是普遍為大家接受? ( )70.病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原因為何? |
|